注冊

    回眸河南“十二五”:轉方式激發農業新活力


    來源:河南日報

    農業向好,全局主動。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農業搞好了,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就有了底氣。 “十二五”時期,我省農業生產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全省糧食產量連年增產,連續4年總產穩定在11

    由一產獨秀向三產融合轉變

    今年秋收,滑縣種糧大戶老黃流轉的50多畝玉米喜獲豐收,畝均產量達1500斤。但老黃卻高興不起來,今年玉米價格下降約三成左右,每畝地少賣四五百塊錢。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糧食價格下跌,主要是國內糧食價格沒有競爭力,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存在著糧食供求總量平衡與部分品種階段性過剩的矛盾,亟須調整、重構。

    農業結構調整并非小事。往小說,關系著農民一家一戶的收入;往大說,關系著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在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前提下進行。”省農業廳政策法規處副處長閆岳峰說。

    我省有1億多畝耕地,正在以每年900萬畝的建設速度,力爭到2020年建設完善6000多萬畝高產、高效的永久性高標準糧田,不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全省農業結構調整騰挪出更大的空間。

    近年來,我省科學規劃農業結構調整“路線圖”,穩步推進農業結構更加合理、協調。糧食生產核心區內,加快建設高標準糧田,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提高種糧效益;一些具有傳統優勢的區域,發展蔬菜、瓜果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建立現代化生產基地;在城市周邊,發展都市生態農業,打造城市的“菜籃子”和“后花園”。

    從去年開始,我省把都市生態農業列為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四大工程”之一,首次從省級層面進行“頂層設計”,逐漸在全省鋪開。

    鄭州市每年通過舉辦具有濃郁農業特色的新鄭大棗節、雁鳴湖大閘蟹節、中牟農業嘉年華等活動,吸引市民走進農村、體驗農業、傳承農耕文化,農業休閑旅游發展紅紅火火。今年前三季度接待1406萬人次,營業收入17.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一倍。

    “農村美麗有風景,農業好玩有魅力,農民小康有效益。”鄭州市副市長楊福平說,都市生態農業使產區變景區,民房變客房,產品變禮品,市民休閑旅游放松了心情,農民腰包也“鼓”了起來。

    不僅是鄭州市,在全省各地,城市周邊、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產業集聚區周圍等重點區域,都市生態農業如雨后春筍般悄然興起,逐漸形成了以旅助農、以農支旅、城鄉互動、三產融合的新局面。

    方式轉變天地寬,結構調整路徑明。可以預見,到“十三五”期間,我省農業發展的結構將更加合理,現代農業的步伐將邁得更大,農民群眾將會分享到更多發展“紅利”。

    專家點評:讓古老產業煥發青春

    □信陽農林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光生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如何讓古老的農業產業成為永遠的“朝陽產業”,既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米袋子”、“菜籃子”和“油瓶子”所需,又能讓農民朋友的“錢袋子”鼓起來,是全國上下都在探討的一個現實問題。

    近年來,我省從實際出發,在發揮農業生產優勢的同時,積極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尋思路、找答案。通過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和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努力拉長農業產業鏈條,不斷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農業農村發展出現了難得的好形勢。

    當前,農業農村發展處于轉折轉型的關鍵時期,城鄉關系、農業生產方式、農村勞動力就業方式、農村生活方式正發生著深刻變化,我省要通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用工業的理念抓農業,用城市的理念抓農村,大力培育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提升農業產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將“互聯網+”、“生態+”等新理念引入生產經營活動,創新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優質、可持續的發展路子,為促進全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農業穩,百業穩;農業興,百業興。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地位不會改變,而且會越來越重要,只要緊緊抓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這條鮮明主線,古老的農業必會煥發出新的青春活力。

    相關專題: 豫未來 開新局  

    相關新聞:

    [責任編輯:岳秀山]

    標簽:農業 河南 方式

    人參與 評論

    今日看點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