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開封胡同文化
2015年12月14日 15:25
來源:鳳凰河南綜合
對一座古城而言,胡同是這座古城的脈絡,是古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臺,更是歷史變遷的有力見證。胡同是開封的一大特色,開封市區內有不少具有濃郁特色的街巷胡同,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要想讀懂開
胡同在形成之后都會有自己的名字,一旦被人們叫順口了,就確確實實地代表了這條胡同在整個城市中的方位,成為人們生活中常用的地標。胡同名除了非常具有實用性,大都還蘊含著當地的風土民情。
開封胡同的命名主要有7種分類,其中以家族和作坊命名居多。黑墨胡同、鏇匠胡同等以作坊命名,體現了當時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劉府胡同是明末進士、清初工部尚書劉昌府第所在地,還有侯家胡同、黃家胡同、屈家胡同等,從這些姓氏中可以對當時的豪門大戶略窺一二;有的胡同以吉祥仁愛命名,仁義、博愛、福壽胡同都表達了人們的美好愿望,仁義胡同得名于張、李兩家的尺寸之地相爭,小詩“讓他幾尺又何妨”至今仍傳為美談;教經胡同有著宗教和民族的雙重歷史背景, 顯示著北宋王朝的胸懷和民族關系的融洽。
此外,還有以序號、景物、官衙、時代特征命名的胡同。
縱觀開封胡同的發展史,你會發現很多胡同都幾易其名,就拿秀水胡同來說,秀水胡同在清代的時候北半部有一個大水坑,所以被叫做臭水胡同。馮玉祥主政開封時將水坑填平,改稱秀水胡同。清朝乾隆年間,該胡同南半部因有送子奶奶廟,又被稱為慈悲巷。1930年改稱法院胡同。建國后恢復原名。1965年,慈悲巷被并入秀水胡同。很多胡同的名字會隨著時代特征而變化。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魏千志認為:“胡同名背后是深厚的文化,是胡同最原汁原味的東西,因此不能因為時代因素隨便給它們改名字。”
在很多人眼中,溫情、幽靜、古樸是胡同文化的特質。“文化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公共價值觀。在開封,胡同文化就是市井文化,是老百姓都認同的東西。”郭張開在談到胡同文化時如是說。
是沒落,還是傳承
隨便走進一條胡同里,左拐右拐都能見到五六戶人家。門挨著門,離得最近的幾乎出門一轉身就站在了鄰居家門口。飯點時,聞著菜香就知道鄰居家做了什么好吃的。天氣晴朗時,在一根繩子上晾曬被褥。幾家共用一個廁所。平行的胡同保持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親切,“抬頭不見低頭見”這種格局讓大家幾乎沒有什么秘密,串串門只是走兩步路的事兒。
家住朝陽胡同的王發慶老人也和石奶奶有同樣的感受,63歲的他在這個胡同里住了40年。“我們院里有7戶人家,現在搬走了一戶。”說話間,王發慶來到鄰居家門口,相對的兩間空蕩蕩的屋子,所有的東西都搬走了。“他們找到了新的地方住,不過是租的房子。”
“俺都是一個院里的,有啥事喊一聲都出來了。”王發慶很在意鄰里之間的交情。“吃了嗎”“接孩子啊”“下班了啊”……這些樸素又平常的話在胡同里經常能聽到。“都是一個院的,見面說句話覺得很親切,不說反而不習慣了呢。”
在與胡同老人聊天的過程中,盡管他們對胡同拆遷的看法不一,但相同的是對老鄰居深深的感情,一起生活了幾十年,他們都習慣了對方的存在和相處的方式。相反,垂直的樓房拉大了心與心的距離,關上門誰也不搭理誰,大鐵門不僅防住了小偷,也擋住了人們想親近的心。
“以后還上哪兒聯系啊!”就像故人遠游,歸期未知,王發慶眼里盡是不舍。
居住在朝陽胡同的李文才年過八旬,穿過窄窄的弄堂,走進一個小院,居住了三四戶人家。他們居住的是一棟臨街的兩層小紅樓,位于院子的南邊,窗戶大都卸了下來,正對著樓梯的屋內散落著幾件破衣裳,里面的住戶只剩下李文才一家,其他人都搬走了。
和李文才家一樣,胡同里的房子大多不好,甚至過于破敗,掉皮的土墻、老式的門樓、木制的大門、裸露的紅磚塊、幾乎完全脫落的紅漆……這些在胡同里隨處可見。門口廢棄的大水缸、屋檐下早已干癟的紅辣椒串兒、陽臺上種滿植物的土瓦盆、用塑料布包裹著的窗戶,每一個物件都帶著濃濃的歷史感和滄桑感。
古代人家的大門都很有講究,“門當”和“戶對”既有辟邪的迷信說法,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門楣上有兩個“戶對”,對應的是五品官員至七品官員;門楣上有四個“戶對”,對應四品以上官員;而十二個“戶對”,則是親王以上的品級才能用的裝飾。由于年代久遠,再加上炮火的洗禮,很多木頭做成的門樓都不復存在了, “門當”也就隨之消失了。但石頭做成的“戶對”則大規模地保留了下來,在胡同里隨處可見。胡同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以前高高的門檻用來擋雨水,但已然給現在的生活帶來不便,電動車、摩托車等很難通過。于是,門檻幾乎都被拆除了,圖省事的人們在原來的門下面加了兩塊木板作遮擋,徒增了隨意和破舊的感覺。
在胡同里走過,你會感慨絕代風華的逝去,因為滿眼盡是破敗。但用心體會之后,你會感受到它蘊含的活力,有老房子在,有老胡同在,城市的根系就會在。 2013年10月12日《人民日報》“美麗中國”欄目刊載了題為開封的街巷胡同的文章,文章認為“對城市的評判,我有一個固執的標準,即走在它的街巷不感到累。而達到這個標準的,一個是有著后海和前門一帶密集胡同的老北京,再就是在一圈城墻內街巷胡同密布如織的開封。”
開封胡同保護與開發并重
不少有識之士認為,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開封胡同需要保留和更新兼具。現在的胡同面臨環境條件差、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不暢等問題,半倒塌的墻體和散亂的磚頭隨處可見,裸露的電線和剝落的墻體讓路人看后都膽戰心驚,更別說住在里面的居民了。
深宅大院、四進五出無不標志著當年主人們的社會身份和審美特征,時代變遷,胡同里的旺族門樓和舊宅老屋在風雨飄搖中變為記憶。胡同承載著民俗和文化,同時又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對象。胡同是開封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的“血和肉”,同時也是延續開封建筑文化空間肌理的載體,它需要有計劃地開發和保護,而不是盲目地強拆。
董海江是開封百年攝影展的主創人員之一,他心痛胡同文化的遠去。他說:“開封人最有文化,不少人又最不懂文化。”對于胡同的減少,很多人都痛心疾首。“剛開始的時候我心里特別難受,大概是一種歷史情結,后來就想開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嘛。”早在2001年胡同開始拆遷的時候,郭張開就思考過胡同未來的問題。 在采訪中,他反復強調要學會用歷史的、文化的、民族的和國家的眼光看待胡同問題,平衡好胡同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
在開封的城市規劃中,很多胡同保持了原來的風貌,比如三民胡同,淳樸和坦誠的民風一直沿襲了下來。有些胡同已經完成了改造,比如珠璣巷,現在成為客家文化的展示區,還有些胡同正在重建,比如雙龍巷。
胡同究竟該不該拆,該怎樣拆,魏千志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保護胡同并不是說要把所有的胡同都保留下來,而是要有選擇地保留,像雙龍巷這樣有文化底蘊的胡同是一定要保留下來的。有些胡同是后來建造的,文化價值不大,可以考慮拆掉重新規劃。”
走在胡同里,感受到的是歷史的厚重;在胡同外,看到的是現代城市的繁華和喧囂。悠長的巷子成為歷史與現實的“過渡帶”。走在那些大道之側的胡同里,少有車馬喧、塵土飛,有的是靜幽、閑散,隨意擺放的攤點,它們都是開封最尋常可見的商品。你可以隨便買一兩件小物品,隨便在一個食攤上坐下來一飽口福,隨意去辨認一兩棵尚存街邊的古樹,享受一上午、一整天的悠閑自在的生活。
網友creamcitizen撰文呼吁,開封大多胡同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如果不加緊保護,開封的胡同總會有消失之日,那樣開封將變得面目全非,找不到古老開封的影子了。如果像其他城市一樣,給你一個千篇一律的現代化視覺盛宴,讓你滿足到厭倦。可不可以修舊如舊、建舊如舊,采取一些更為具體到位的出讓補償措施,建設四合院,保留四合院,建北方民居式的房屋院落,保留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開封古城風韻呢?
網友黃河岸邊是我家認為,胡同是開封的無形資產,但許多胡同即使存在也大多今非昔比,市委、市政府應該出臺措施加強對這些老胡同的修繕和保護。古城就要突出古城特色,沒了這些老胡同,也就沒了古城的韻味。
相關專題: 汴梁一夢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今日看點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