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關于餐飲行業寒冬的論調愈演愈烈 傳統餐飲將死?


    來源:河南商報

    林紅濤和華豫川的老總高寶成一樣,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實際上,餐廳存在的理由就是滿足顧客的需求,你能滿足顧客的需求越多,你的競爭力就越強。華豫川看透餐飲走勢,客戶群定位非常準確,“來華豫川就餐的,大部分是有商務接待需求的中產階級,他們有消費能力。

      2

      【華豫川】

      世外高人張三豐

      合時宜、不偏科,穩中求勝

      8月8日中午,周六,陳先生打電話預訂華豫川金水路店晚上的包間,被告知已預訂完,想提前訂周日的,也被預訂一空。

      8月10日中午,周一,華豫川英協路店,自中午12點~1點,1個小時內,300多臺位已經坐滿。

      都說傳統中餐步入窮途末路,已經在鄭州有25年歷史的華豫川,似乎遺世獨立,并未受這股所謂“寒潮”的影響。

      華豫川老總高寶成鮮少在媒體上曝光,河南商報記者未能約到他本人,只好約上幾位資深餐飲人士前往探訪,一起剖析華豫川身處春天背后的原因。

      “華豫川最大的優點是合時宜,拋開產品而言,文化是生生不息的核心競爭力。”和高寶成有過接觸的餐飲人老張分析,高寶成本人是學美術、做服裝的,看問題看到骨子里,做事簡單,跟傳統中餐不一樣,在20多年前,他的店鋪裝修已經是非常“洋氣”的歐式風格。

      同時,華豫川看透餐飲走勢,客戶群定位非常準確,“來華豫川就餐的,大部分是有商務接待需求的中產階級,他們有消費能力。”

      “吃了這么多年華豫川,一直都是這個味道,接待客人特別是商務客人特別放心,不會擔心因菜品出問題而丟面子。”餐飲人蔣先生說,“商務接待的關鍵是穩定,除了菜品外,環境、服務也不能掉鏈子。”

      華豫川雖然特點不是太突出,但在這些方面都沒有太大缺點,不偏科,夠穩定,這是商務接待所必需的。

      25年間,華豫川只開5家店,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這一副遺世獨立的姿態,頗似世外高人張三豐。

      3

      【瓦庫】

      少林高人掃地僧

      隱于市、大而全,出手不凡

      茶館、咖啡館這類店鋪,大都翻臺率低,然而瓦庫每天可做5輪生意,這樣一家1400平方米的店,一天營業額卻能達到4萬多元。

      寒風吹來不受影響,營業額反而逆勢上漲,對此,瓦庫負責人之一潘松偉解釋道:“我們從來不跟著風走,不因為風粉飾自己,風怎么吹對我們都影響不大。”

      瓦庫在鬧市中偏安一隅,打遠方走近這棟小樓,你會看到外墻上寫著:這是一個喝茶的地方。

      然而,走進其中仔細探究,你會發現它不僅僅只是一個喝茶的地方。

      是的,雖然是茶館,瓦庫也做餐。

      但是他們有自己對餐的理解,“在我們這里餐是附加服務,一樓二樓能喝茶,三樓四樓可就餐,讓你進來之后,可以在這里安靜地坐上一整天。”

      瓦庫的餐以蒸、煮、燉為主,減少煎、炒、烹、炸,涼菜、熱菜加上主食,菜單上的菜品只有40個左右。

      “來瓦庫的大多是為了享受環境與茶,當你聊得盡興,不想因出去吃飯而打亂節奏,我們這里也可以吃飯。”潘松偉說,瓦庫不定消費群體,包容性非常大,不管是高官巨賈還是平民百姓,在這里都能找到歸屬感。

      歸屬感來自于瓦庫的空間環境所釋放出的能量,石頭、流水、從各處收集來的各色舊磚舊瓦,鬧中取靜的空間設計風格,是其最大特色所在。“如果把每項特色都劃歸為產品,空間是我們第一大產品,其次是茶、餐、服務、文化,瓦庫是一個綜合體。”潘松偉說。

      武功極高卻又隱于大市,平日低調,出手便知不凡,瓦庫與少林掃地僧頗有共通之處。

      4

      【錘子火吧】

      輕靈飄逸李尋歡

      小而美、全且精,兼容并包

      吃著火鍋、擼著烤串、喝著啤酒、打量美妞,進入錘子火吧,你會疑惑自己進入的是間火鍋店?烤魚店?烤串店?還是酒吧?

      錘子的回答是:以上答案全都正確。他們希望打造的是火鍋+燒烤+酒吧的時尚混搭的復合餐飲。

      錘子火吧一開始叫錘子火鍋,殺入一片紅海的火鍋市場后,發覺勢頭不對,立馬調轉船頭,改名火吧,依然瞄準80后、90后群體,開啟了一種全新業態。

      錘子火吧的選址極不理想,未來路航海路口往南的港灣路是條斷頭路,而就在這條斷頭路上,集中了數十家各種類型的餐飲店,競爭非常激烈。

      在多種不利因素下,錘子硬是用了8個月時間,把營業額從每天2000多元做到2萬元。究其原因,緊抓消費群體,小而精、品類全、重創新非常重要。

      走進錘子,隨處可見濃厚的重金屬元素,看似“浮夸”的各項要素背后,是其品牌孵化人老楊對各個細節及產品品質的嚴格要求。

      8月初的一天晚上,下著小雨,河南商報記者一行探訪錘子火吧。一條香辣味烤魚上桌,大家都在稱贊味道不錯的時候,老楊湊上前聞了聞味道,皺起眉頭,把店長和廚師長喊了過來。

      “魚飄出來的味道不夠香,魚一上桌,客人在動筷子之前,魚的鮮和香就要先沖入鼻中。回去查查問題出在哪里。”廚師長被問得愣了神,趕快回去查找原因。隨后這頓飯,老楊一直在研究問題出在哪里,油沒問題、料沒問題、魚沒問題……吃完眾人離去,他還在悶頭研究。

      三天之后再見他,問他:找出問題在哪兒了嗎?

      他答:那條烤魚下面的洋蔥放得不夠多,香味沒有揮發出來。

      錘子火吧,恰如風流才子李尋歡,看似風流不定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極為追求品質的心,輕靈飄逸、隨客戶歡喜而動。

      5

      【小小河邊魚】

      隨性討喜小魚兒

      接地氣、小而鮮,傾倒眾生

      今年年初,大眾餐飲競爭激烈,不少飯店特別是火鍋店經營慘淡,一條“小小河邊魚”卻悄悄“游”進鄭州。兩家瀕臨關門的店,轉做小小河邊魚后,生意迅速火爆,成為餐飲業“寒冬”中的一道奇觀。

      “小小河邊魚”第一家店起步于去年年底,由萬安路上一家火鍋店改造而來,只將門頭換成了“小小河邊魚”,菜品從火鍋調整為主打鮮魚。就是這樣簡單的一改,在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每天的營業額從五六千沖到了一萬五六,最高時沖到兩萬元。

      與此店同樣境況的還有東明路林科路口的一家香辣蟹店,生意不火,店主都已心生退意,后來以試試的心態,改成小小河邊魚做最后一搏,花兩萬多元錢改改門頭,增加些做魚用的鍋碗設備,就開業了。而正是這樣簡單一改,營業額就從原來的兩三千元很快突破萬元。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開一家火一家,在市場競爭激烈、看似已無切入空間的情況下,小小河邊魚為何能成功?

      “餐飲的真正魅力在于順勢而為,餐飲人要對自己品牌骨子里的文化及未來走向有深度把握。”小小河邊魚店面輔導顧問老羊說,小小河邊魚之所以火爆,主要是看透了魚類市場走向的大勢,別人都往時尚方向走,進了商圈,社區周邊的巨大消費需求沒人滿足,小小河邊魚正好與之形成明顯錯位,店面開到街邊,并以獨特的鄉村煙火氣息,以及活魚現殺、鮮字當頭等手段,靠近市民,接地氣。同時,由于裝修簡單,投資成本低,具有價格優勢,符合現在的經濟下行趨勢。這樣的店未來市場寬度很大,開到縣里甚至開到鄉鎮也能火。

      小小河邊魚正如絕代雙驕里的小魚兒,出身鄉野,隨性討喜,生命力極強,把接地氣與小而鮮做到了極致。

      預告

      實際上,以上幾家餐廳只是鄭州餐飲“寒冬”中逆勢上揚的一小部分,與他們一樣不跟風、不模仿、武藝高強、自成一派的餐飲高手還有很多。這些餐廳在別人一片喊冷聲中,為何能持續火爆?經營過程中,他們堅守了什么?放棄了什么?創新了什么?他們的成功有無規律可循?

      下周,《解局餐飲寒冬》系列報道將推出案例篇,進行深度剖析,希望能給餐飲人一些借鑒。

    相關新聞:

    [責任編輯:趙勝男]

    標簽:寒冬 鐵板牛排 餐飲行業

    人參與 評論

    今日看點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