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71歲鄭州退休老教師收藏日軍侵華物證3000余件30年


    來源:大河報

    昨天,在熱心市民李海生的邀請下,記者來到他的藝術教室兼“日軍侵華物證展覽館”,見識老先生精心收藏的一把日本軍刀。對日軍侵華物證的收藏,幾乎花光了李海生的全部積蓄,衣著樸素、手機只有電話和短信功能,他卻毫不在意。

    李海生老人和他的藏品“第一戰(zhàn)區(qū)鄭州受降紀念”日本軍刀

    □記者劉瑤文許俊文攝影

    本報訊71歲的鄭州退休老教師李海生堅持收藏日軍侵華物證30年,藏品三千余件,并自找空間展覽,只為讓更多人銘記歷史。昨天,他的第一號藏品“第一戰(zhàn)區(qū)鄭州受降紀念”日本軍刀更是首次示人,而之所以這樣做,正源于國仇家恨的交織。

    “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快到了,我想把這個給咱鄭州人看看”

    推開鄭州市建新街小學藝術教室的門,滿滿四大玻璃展柜的展品,還有數(shù)不清的擺件掛件映入眼簾,恍惚間還以為來到了抗戰(zhàn)紀念館。

    昨天,在熱心市民李海生的邀請下,記者來到他的藝術教室兼“日軍侵華物證展覽館”,見識老先生精心收藏的一把日本軍刀。

    這可不是一般的軍刀,李海生一絲不茍地介紹,“這是鄭州受降時接收的,一直珍藏沒拿出來過,快到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了,我想讓咱鄭州老百姓看看!”

    長約一米的軍刀,掂起來分量十足,銅柄上纏著鋁絲,鐫刻著四朵櫻花,拔出鞘來,寒光逼人。刀鞘上介于黃綠之間的日軍草色漆依稀可見,用白漆書寫的“第一戰(zhàn)區(qū)鄭州受降紀念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略顯褪色斑駁。

    “從刀柄的材質上推斷,應該為大佐級別的軍官所有。”李海生說,這把刀也是偶得。十五年前,他照例得閑時跑去太原南宮附近的夜市轉悠,四處打聽哪里有日軍侵華的相關物件,一個小伙子就拿著刀出現(xiàn)了。

    “他說家里長輩是老八路,這刀是從國民黨軍隊手里得來的,我一看可樂壞了,上面寫的是咱鄭州受降紀念,對咱鄭州人來說意義非凡。”李海生兩眼放光,“我故意撇著普通話跟他砍價,最后花了五萬買到手。”

    豐富藏品堪比博物館,每一段都有故事

    除了軍刀這個一號藏品,李海生還收藏著日本國旗、軍裝衣帽、槍彈、報章資料等,琳瑯滿目,每一段背后都有著曲折的歷史。

    有一把日本短刀,也是李海生十多年前從太原淘來的,“為啥說它坎坷呢?刀柄上的‘抗日殺敵’四個字就能告訴我們!”原來,李海生仔細觀察得出了這樣的推測:短刀最初為日本人所有,后被中國軍人繳獲,刻上了“抗日殺敵”明志,不知何故又被侵華日軍或者偽軍奪了去,用漆覆蓋了這四個字,而最后一次變化顯然是重回中國人之手,因為那層漆又被人為剝掉了。

    有一張紙已泛黃的在中國戰(zhàn)死日本將官名單,上面有每個人戰(zhàn)死的時間和地點。“名單上的吉川貞佐,1940年5月17日在開封陜甘會館被刺殺,這段歷史經(jīng)開封當?shù)氐拿耖g文史研究學者證實,確實存在,當年是被孤膽英雄吳鳳翔擊斃。”李海生顯然做了不少查證。

    對日軍侵華物證的收藏,幾乎花光了李海生的全部積蓄,衣著樸素、手機只有電話和短信功能,他卻毫不在意。“之所以這樣做,是國仇家恨堆積在一起了,沒有受過傷的人不會懂。”李海生感慨道。

    原來,兒時本在安陽的家被日軍摧毀,李海生隨家人逃到鄭州。他的哥哥也被日軍的炸彈所傷,頭部留下兩個永久的疤痕,還一度影響他娶妻。這些傷痛也在李海生幼小的心靈里扎下根,成就了他如今的家國情懷。

    今年71歲的李海生,身體硬朗,1米75的個子,挺拔矯健。退休后他還在教孩子們學鋼琴,教室也就成了日軍侵華物證展覽館。上課之余,他都會就著實物、給孩子們詳細地講述那段歷史。此外,古玩城里還有另一間展室,收藏著兩千余件抗戰(zhàn)相關的老物件。比起愛好,做這些對他來說更像責任,“證據(jù)我都有,日本人別想再抵賴。”

    相關新聞:

    [責任編輯:王聰兒]

    標簽:李海生 日軍侵華 老教師

    人參與 評論

    今日看點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