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民眼中的鄭州城中村拆遷:人生重新開始
2015年08月28日 07:15
來源:河南商報
京水村拆遷現場不遠處,就是正在建設的樓房 河南商報記者王春勝/攝 河南商報記者陳朋沖 張木林至今記得他建起新房時的心情:“忙碌了半輩子,終于有自己的一份產業了!”但兩年后,這棟5層樓房卻伴隨著拆遷的
京水村拆遷現場不遠處,就是正在建設的樓房
河南商報記者王春勝/攝
河南商報記者陳朋沖
張木林至今記得他建起新房時的心情:“忙碌了半輩子,終于有自己的一份產業了!”但兩年后,這棟5層樓房卻伴隨著拆遷的浪潮倏地坍塌,消失在灰塵中。
房子一座座坍塌,村莊不復存在,人也四散而去……在城中村改造的浪潮中,張木林只是普通的一位。
【悲傷】
看到房屋被拆他哭了
2013年底,隨著鉤機陣陣轟鳴,人群開始散去,房屋倒塌時發出巨大的轟隆聲,張木林忍不住回頭,5層高的樓房已經坍塌了大半。
看著這一切,46歲的他再也止不住強忍的淚水,蹲在地上像孩子一樣哭起來。一旁的妻子也紅著眼睛,小聲抽泣。
這是鄭州市一處名叫“京水”的城中村,位于惠濟區花園口街道辦事處,鄰近黃河。此前幾十年,張木林一直在京水村居住,36歲那年,他在村莊附近開了一家餐館,生意不大,但也漸漸讓他站穩腳跟。
2010年,看到周圍涌入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房源緊俏,他拿出半生積蓄,操持了半年多,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這棟樓房。房屋落成不久,不斷傳來消息:村莊可能要拆遷。他有些驚慌,“房租還沒收幾個子兒呢”,但又強作鎮定,“再說不是有補償嘛!”
即使在潛意識中做好了準備,但看到鉤機和鏟車開到自家門前時,他依舊感覺透不過氣來。
【補償】
每個區的政策都不一樣
此前10多年,雖然京水村周邊的村莊如柳林、劉莊、邵莊等早已發展起來,但京水近幾年才有起色。
雖然燕莊等城中村拆遷后,村民華麗轉變,坐擁百萬甚至千萬身家,但在京水村村民看來,這并不是全部事實。因此,當京水村2011年提出拆遷時,盤算著不“劃算”的補償方案,不少村民搖頭不語。拆遷暫時擱置。
2013年,拆遷再次被提及,改良過的方案中,除了每位村民分得一套70平方米的房屋外,宅基地上的建筑面積依據樓層,按每平方米450元到900元的價格折返給村民。張木林家4口人,房屋建筑面積1000多平方米,共分得4套房產及40余萬元的補償款。他打聽到,如果在金水區,他家能補償10多套房產。
“每個區的補償政策都不一樣,相比來說,京水村大多數村民只是分得一套房產及并不多的補償款而已。”張木林有些失落。
【焦慮】
拆遷前“只想早日搬出去”
等待拆遷的日子,張木林經歷更多的是心理煎熬。“心里更多還是慌亂,腦子有些蒙,”第一眼看到拆遷通知的心情,張木林至今記得。
之前丈量宅基地和測算建筑面積時引發的爭吵,此刻再次被激起。拆遷人員每天穿梭在村莊中,挨家挨戶做工作;租客匆忙離開,沿街商戶扯起條幅,聲嘶力竭地虧本甩賣;搬家車輛在擁堵的道路上雜亂地鳴笛……村莊一點點被放空。
夾雜在喧囂中的,是村頭大喇叭中高亢的女聲一遍遍響起,“親愛的村民,你好…早日動遷,早日安家”,廣播聲從早8點到晚6點,在村莊每一個角落回蕩,“一遍遍重復,讓人不能不焦慮。”
“當時幾乎崩潰,根本扛不住那種壓力。”張木林回憶,“村莊動遷前,自己只想早日搬出去,越早越好。”
【暗戰】
面對拆遷他們很矛盾
“不少村民都是隨大流,知道大勢所趨,一般都很快簽協議。”張木林說,但平靜的外表下依然暗流涌動。
每天早上或黃昏,一些村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激烈地討論著補償政策,有的慷慨激昂,有的隨聲附和,有的則搖頭嘆息或緘默不語。
語調高昂的村民大都對補償政策非常不滿,希望政府能調整方案,他們商議著如何行動,“不少甚至做‘釘子戶’硬撐到底”,而緘默不語的人則各有打算。一輪輪的“拉幫結派”每天循環上演。
在張木林看來,城中村有的地處繁華地段,村民蓋起多層樓房;有的則相對偏遠,村民很少蓋房,相對來說,后者更盼望拆遷,希望借此“逆襲”,但因為各區補償政策不同,因此即使盼望拆遷的那群人,看著“不理想”的補償方案,心情曖昧又復雜。但不管抱有憧憬或是充滿疑慮,在正式拆遷后,更多的村民仍舊是夾在洪流中被裹挾著前進,“再也顧不上那么多。”
【迷茫】
聊天的老伙計找不到了
動遷時,張木林準備將家具全部變賣,但他發現,原先一套售價2000元的門窗現在最多賣50元,原本200元的床現在最多賣5元,原本15萬元的全套家具,回收人員只愿出1500元。看著這一切,不顧妻子在一旁勸阻,他咬牙道:“不賣了,一起砸房子里吧!”
而一些年輕人則對即將到來的拆遷十分平靜,或充滿期待,他們多是80后、90后,早已習慣了城市生活,渴望改變身份,也早已與村莊生出疏離感,他們對即將改變的生活充滿想象。在他們看來,雖然補償政策并不優厚,但分得的一套房產及10多萬元的補償款,依舊能讓他們在這個城市稍稍心安。
而一些老人卻有些落寞。張木林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在村莊生活了70多年,他無論如何都不情愿離開,夾雜在搬遷的人流中,三步一回頭。
有時太孤單了,想找人聊聊天,他就開始在村邊逛,但昔日的同伴或寓居在簡易房中,或隨子女搬遷到城市的各個角落。
【未來】
感覺人生仿佛重新開啟
離開京水村后,張木林用補償款在花園路北三環附近買了套不到100平方米的三居室,他的家庭地址也由京水村變成了某路段某號某單元樓。
他突然覺得,自己曾經的家,世世代代生活的京水村這次真的消失了,以后只能往前走了。這樣想著,他逐漸有些釋然——就這樣做個城里人也好。此后,他再也沒回京水村。
張木林許多鄰居之前以出租廠房為生,廠房拆除后他們搬到簡易房中,每天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他們暫時享受著難得的安閑時光,聊天、唱戲、哼歌,想象著未來的生活。“習慣了以前的生活,再工作根本不適應,沒文化沒技術,大都打掃衛生、沿街巡防等,也有不少村民寧愿天天打牌,也不想出去。”張木林說,但不管怎樣,經歷這段過渡期后,他們勢必要改變。張木林覺得,在城中村改造的進程中,老年人抗拒,年輕人向往,而他們這撥中年人卻像旁觀者或局外人一樣。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今日看點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