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偶像來了》:不但不打破偶像 反而要尊崇偶像


    來源:北京青年報

    湖南衛視的生活體驗類真人秀《偶像來了》于8月1日首播,旋即引發觀眾的強勢圍觀。這當然與明星效應有密不可分的關系。10位參與者,涵蓋多個年齡段和性格特征的女性明星,其中又尤以62歲的“不老傳說”林青霞的

    湖南衛視的生活體驗類真人秀《偶像來了》于8月1日首播,旋即引發觀眾的強勢圍觀。這當然與明星效應有密不可分的關系。10位參與者,涵蓋多個年齡段和性格特征的女性明星,其中又尤以62歲的“不老傳說”林青霞的加盟而令人側目。與時下暗流涌動的男色消費不同,《偶像來了》重新祭起“女神”的大旗,令電視機前年輕的少男少女和不再年輕的男人女人們心悅誠服地拜倒在豪華女神陣容的石榴裙下,縱然是眾口難調,但10位女神“各懷絕技”,觀眾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款。

    節目的名稱“偶像來了”似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十位女神參與者作為觀眾的偶像,這毋庸置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節目邀請的10位女性藝人總體形象相當健康——林青霞、蔡少芬、朱茵這種在影視江湖地位牢固且家庭美滿幸福的“完美女性”姑且不論,主持人謝娜、大提琴演奏家歐陽娜娜和來自新疆的維族女星古力娜扎等,也均很“正面”。從媒體和觀眾的反應來看, 10位參與者的輿論影響就算不能說是“平分秋色”,卻也基本實現了對電視觀眾多元審美趣味的兼顧。

    “偶像來了”的第二層含義,是這檔節目與其他同類節目相區別的關鍵,那就是10位參賽者中,有一些人是另一些人的偶像。這一效應,在林青霞剛剛登場的那一段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幾位小姑娘看見一襲紅色禮服現身的林青霞,除歡呼、尖叫外,甚至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如果說其他明星真人秀節目在賽制設計上大多以同質競爭為特征的話,那么《偶像來了》則打了一張“差異化”的牌。那么這種“差異化競爭”能帶來什么樣的效果?顯而易見。一方面,參賽者之間的關系將變得更為復雜,不是單純的“合作”與“競爭”可以概括,她們有著不同的人生閱歷和不同的眼界視野,因而也就在相互之間關系的呈現上擁有更加豐富的層次。在形態設計上,“人氣隊”和“氣人隊”靈活的組合與調整方式,也表明節目想要傳達的并非“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戲方式,“溝通”乃至“社群”的意味更濃厚一些。而節目的文化落腳點,總會在于一種“雖敗猶榮”并其樂融融的合家歡氛圍,因為沒有人會真的處心積慮去“打敗”偶像,而被偶像“打敗”在某種程度上不但不丟人,反而是種榮耀。另一方面,借由此種安排,節目得以向觀眾傳遞一種穩定的文化秩序,這種文化秩序建立在由年齡差異導致的智慧與性情的高低不同上——當然所謂“低”不是“差”,而是“不及”。在某種程度上,這檔節目是在推崇以林青霞為代表的一種典雅、持重、寬和、內斂的女性形象,而其他多樣的女性氣質則是必不可少的陪襯。因而,從邏輯出發,大致可以感受到節目在進展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以“女性成長”為主線,所謂的挑戰和任務至多只是令節目好看的程式元素,精華則在于10位參與者的交流過程,以及年輕女性在這種交流中的成長過程。

    也許是為了實現前文所說的目標,我們發現節目在制作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對參與者形象的維護,尤其是林青霞、朱茵、楊鈺瑩、蔡少芬等形象與口碑俱佳的資深女星的形象。因為對于一檔幾乎為全女性陣容(兩位主持人是男性)的真人秀來說,刻意制造沖突性和對抗性并不是聰明的辦法,正是上述“歲月荏苒、青春不老”的“凍齡女神”身上所附著的典雅氣質,才是《偶像來了》能夠在硝煙彌漫的明星真人秀戰場中脫穎而出的關鍵,這一元素與電視觀眾普遍的懷舊情緒發生了化學作用式的結合。

    節目剛剛播出了一期,因此它在形態上的變化和它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我們尚無法推斷。但從第一期來看,這檔真人秀節目似傳統綜藝的色彩更為濃厚,它的宗旨是維護并擴大偶像的光環,而不是“把美好的東西砸碎了給人看”。兼有何炅、汪涵、謝娜等湖南衛視金牌主持人的深度參與,我們在第一期中仍大量看到三人令人捧腹的戲謔搞怪,只不過這次他們有了一個圍繞的軸心,那就是林青霞,她像一位既仁慈又可愛的母親一般,陪自己的孩子們做游戲,間或講些人生的道理。然而,正是這么一檔不太像真人秀的真人秀,令已經審美麻木的電視觀眾重溫了經典——既有不老女神們身上附著的經典的氣質,也有經典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在過去20年中給觀眾帶來的那種雖有些虛假卻令人賞心悅目的文化氣息。

    可以說,《偶像來了》最值得關注的地方,就在于它全面向電視綜藝的保守方向的退卻。它不但不打破偶像,反而要尊崇偶像,尤其是那些得到了時間和文化印證的、真正意義上的優質偶像。節目制作者的野心,在于令觀眾重新獲得對傳統電視明星工業的仰賴,因而《偶像來了》不那么親昵,不刺激窺視欲,小心翼翼地與觀眾保持距離,并在某些關鍵的節點上制造陌生化的效果。借助湖南衛視在當代中國流行文化中的巨大影響力,它或許會成功地向觀眾灌輸一種以經典為名卻或多或少有些保守的完美女性形象,這不但符合主流政治話語對流行文化的期許,也為價值日趨多元化乃至碎片化的社會提供了一種穩定的文化想象。 

    相關新聞:

    [責任編輯:萬慶麗]

    標簽:偶像 節目 觀眾

    人參與 評論

    今日看點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