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許昌灞陵橋簡介


    來源:鳳凰河南綜合

    灞陵橋,原名八里橋,在許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相傳為三國名將關羽辭曹挑袍處,灞陵橋從此名揚。原橋高于水面3米余,為三孔青石橋。橋面寬能并行兩車,橋長90米,兩岸楊柳成行,風景宜人,橋旁有《漢武帝挑

    灞陵橋,原名八里橋,在許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相傳為三國名將關羽辭曹挑袍處,灞陵橋從此名揚。原橋高于水面3米余,為三孔青石橋。橋面寬能并行兩車,橋長90米,兩岸楊柳成行,風景宜人,橋旁有《漢武帝挑袍處》石碑,為明末將領左良玉所立。另一通碑為辭曹書,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又豎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論述關羽對曹操辭其金而挑其袍的過程,歌頌他“依曹已久仍歸漢,留得英風在潁州”。說他視高官厚祿若糞土,褒他“情深義重垂千秋,士民爭拜漢云長”。清道光年間傅梓之<許州記>載甄汝舟懷古詩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條,道邊殘碣記前朝。長髯勒馬橫刀處,萬古英風八里橋。”

    灞陵橋

    灞陵橋

    此橋的始建年代無考,據1991年對原橋遺址的挖掘清理,橋基為元代構件,上部為明、清建筑。原橋青石灰磚結構,三孔,通長17米,高2.88米。橋上遺留構件有石雕欄板、戲水龍頭、望橋、石獅、石猴等,都存放在關帝廟內。橋北為明末總兵左良玉潑墨手書“漢關帝挑袍處”的巨型石碑。橋南是<關王辭曹操之圖>碑。 1990年重新修建了這座仿漢觀賞橋。橋長121米,單拱雙柱,柱承櫨斗,支頂拱體。青石欄板上浮雕仿漢畫像,內容有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大多是反映漢代農桑狩獵、民俗天像等現實生活。質樸生動,令人退想。東閱臺的正中入口處,立有青石堆雕的“關公勒馬挺風”巨像,通高9米,高大偉岸,給人以凌空立馬,虎視中原之勢;西月臺南北對峙,高5.2米的青石子母煙,代表著帝王之儀。

    名稱的由來

    千古流傳的關羽灞陵挑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灞陵橋距許昌市八里處,又名8里橋。為什么叫“漏陵橋”呢?這里有兩個原因:一是大概與<三國志評話>的作者有意借名橋、寫名事、為名人歌功頌德有關,把關羽挑袍的地方寫成西安灞陵橋了,二是“八里”和“灞陵”諧音,以訛傳訛,沿以為習。無論是“八里橋”或是“灞陵橋”,由于這處遺址的歷史影響,不失為許昌的一處名勝古跡。

    關羽在許昌辭曹歸劉并非虛構,歷史上確有其事。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及羽殺額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三國演義>中說,曹操不但不準部下殺關公,而且還親自率領部將趕到灞陵橋頭給關羽贈袍送金,為其餞行。而關羽恐其有詐,便立馬于橋上,用刀尖挑錦袍披掛身上,并勒刀回頭稱謝日:“蒙丞相賜袍,導日更得相會。”遂下橋往北,順官道而去。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劉聯合,火燒赤壁,曹操83萬人馬,一敗涂地,最后只帶十數騎落荒而逃,恰逢關羽伏兵華容道,為報昔日之恩,放了曹操一條生路。因此關公辭曹的故事,既表現了關公的“忠義”之情,同時也突出了曹操愛才之心,以致千百年來傳為美談。后人于溺陵橋畔修建了關帝廟,以作紀念。

    灞陵橋遺風

    許昌灞陵橋文物景區,是以三國勝跡灞陵橋為依托,修復辟建的名勝游覽景觀.

    灞陵橋

    灞陵橋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下邳之戰,曹操俘獲關羽及劉備妻妾甘,糜二位夫人歸許.加官進爵,"禮之甚厚",然而,關羽不忘舊主,執意尋歸劉備,遂掛印封金,保護二位"皇嫂"車仗,斬關西去,行至灞陵橋時,曹操率群僚趕來為關羽贈袍餞行,關羽疑其有詐,立馬橋頭,以刀挑袍,辭曹西行,開始了震驚世人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的壯舉.灞陵橋即為"漢關帝挑袍處".后人推崇關羽"忠,義,仁,勇"的品格,遂在橋西建關帝廟設像以祀. 苑區坐落在城西八里的石梁河畔,占地126畝.古運河貫穿其中,兩岸垂柳依依,灞橋飛架.如長虹臥波,水禽相戲,野趣天成,河東為園林式仿漢建筑青梅園和秋湖垂釣村.河西有清代建筑群關帝廟及新辟建之桃園.這座融橋,廟,園為一體的文物苑區,正以嶄新的風姿,迎接四海賓朋.

    相關專題: 魏都許昌  

    相關新聞:

    [責任編輯:趙旭燕]

    標簽:灞陵橋 許昌 曹操

    人參與 評論

    今日看點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