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型城鎮化改革:以人為本讓農民有序變市民
2015年12月10日 10:35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陳學樺 郭海方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堅持共享發展,增進人民福祉,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城鎮化建設亦不例外。“城鎮化的主體是人,根本目的是為了人,必須順應人民想過好日子、能過好日子的愿望。”省委書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堅持共享發展,增進人民福祉,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城鎮化建設亦不例外。“城鎮化的主體是人,根本目的是為了人,必須順應人民想過好日子、能過好日子的愿望。”省委書記郭庚茂多次強調。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近年來,我省堅持產業為基、就業為本,教育牽動、住房牽動,公共服務保障、農民權益保障、社會保障,走出了一條讓廣大人民群眾受益的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之路。
家門口就業,成為河南農民轉移就業“新常態”
“之前我在江蘇打工,雖然收入不少,但花費也大,一年下來落不了幾個錢。現在在縣城上班,工資待遇也不錯,離家又近,再也不用背井離鄉了!”12月7日,在社旗縣產業集聚區紅陽機械工業園打工的該縣譚營村村民譚建華告訴記者,像他這樣從外地回來在產業集聚區上班的不在少數,不少人已經實現了在集聚區就業、在縣城買房生活。
社旗縣的情形只是我省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拉動農民進城就業落戶的一個縮影。以產業集聚區和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區等科學發展載體為平臺,我省抓產業帶就業,牢牢牽住新型城鎮化的“牛鼻子”。去年,全省產業集聚區累計吸納就業人口占全省新增就業的50%以上,成為我省農民工轉移就業的主陣地。在產業集聚區和“兩區”的助推下,全省新增轉移就業九成在省內,全省城鎮化率也由2008年的36%提高到2014年的45.2%。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最大、最緊要的民生,說多少大道理,都不如給老百姓增加一個就業崗位。沒有就業的城鎮化,必將走入死胡同。”早在2013年12月舉行的省委九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上,郭庚茂即明確指出,要牢牢堅持產業為基、就業為本、生計為先,以城鎮集聚的產業規模和提供的就業崗位來決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進程。
為促進農民就近進城就業,我省還通過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引導農村未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初高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鼓勵企業對新招收的農民工開展崗前培訓或技能提升培訓,開展農民創業能力和專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工就業由勞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創造條件讓農民進城生活,有序實現市民化
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不僅要解決就業問題,還要解決居住、教育及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讓進城農民享受到與城市市民同樣的基本公共服務,從而實現常住地的農業轉移人口“有活干、有學上、有房住、有保障”。
平輿縣是勞務輸出大縣,常年在外務工、經商人員有二三十萬。為解決好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難題,平輿縣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引導中小學校向城鎮集聚。大批農民將子女送往城鎮學校讀書,在平輿縣城區上學的農民工子女占城區寄宿制學生總數的九成左右。在吸引大量農村生源的同時,不少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開始在縣城買房置業,農民成為縣城和小城鎮購房主力,全縣新型城鎮化率不斷提升。
作為直接成本最高的公共服務,住房保障無疑是新型城鎮化必須解決的重要一環。在像平輿縣這樣“教育牽動”的同時,更多的地方直接采取“住房牽動”的辦法,鼓勵農民進城買房而不是在村里蓋房。例如,建立多元化的城鎮住房供給體系、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范圍等。一些地方則直接為農民進城購房發放“真金白銀”。在此前對黃河灘區家庭購房者給予買房補貼的基礎上,12月3日起,濮陽市在全市范圍內對農民在城區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第二套改善性住房和二手房每平方米分別補貼150元、100元和200 元。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濮陽市農民購房占比接近一半。
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大任務之一,其重點是落實好不同類型城鎮落戶的政策,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居住的農業轉移人口的落戶問題,推動進城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在洛陽,本著待遇公平化的原則,該市積極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今年前8個月,全市實現近1萬外來人口在城鎮落戶。同時,82所義務教育學校向農業轉移人口開放,共接收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47738名,基本實現了應入盡入。
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河南省推進三個一批人城鎮化實施方案的通知》,下一步,我省將鼓勵各市、縣根據綜合承載能力、公共服務提供能力和發展潛力,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鼓勵和支持各地根據財政保障能力,有序推進就業、醫療衛生、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吸引更多的農民進城實現家庭式、永久性遷移,最終完全市民化。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彌補農民進城成本
農民進城后,在農村的家和地咋辦?怎樣彌補農民進城的個人成本,增強農民向城鎮轉移的動力?近年來,我省在一些地方試點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保留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原有集體財產權“三權”不變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民相關權益的實現形式,消除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濟源市就是其中的典型。
2014年10月1日對濟源市梨林鎮北瑞村村民來說,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這天,作為濟源市首家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公司,濟源市北瑞農村集體資產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村里的900多名村民將得到確權的全村990畝土地全部流轉出去,成為公司“股東”,今后每年都可享受集體資產贏利后的分紅。
作為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全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和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市,濟源市堅持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雙輪驅動,從推動確權入手,加快承包地經營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林地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所有權等產權的確權頒證工作。目前,濟源市的土地流轉比例近80%,全市城鎮化率達56.4%,城鎮化質量總體水平穩居全省第一梯隊。
在孟州,該市出臺了《進城落戶農民退出宅基地補償辦法(暫行)》和《進城落戶農民房屋征收補償辦法(暫行)》助力農民進城。該市規定,對于農民在城區購買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以及租賃公租房、廉租房方式進城落戶,并自愿退出農村宅基地的,原宅基地面積200㎡以下部分(含200㎡)按5萬元/畝的標準予以補償,超過200㎡部分按3萬元/畝的標準予以補償;宅基地上的房屋評估后實行貨幣補償。目前,孟州市三個宅基地退出補償試點鄉鎮已復墾宅基地300多畝,退出宅基地的農戶拿到了幾萬到幾十萬元不等的補償資金,其中74%進城購房。孟州市的城鎮化進程也因此加快,去年城鎮化率達到52.3%。
“新型城鎮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積極而穩妥推進,這其中,維護好農民權益,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探索農戶對“三權”的自愿、有償退出機制,是推進城鎮化的關鍵。”省社科院院長張占倉說。
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將切實加快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農民相關權益的實現形式,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將農村資產轉化為城市資產,讓新型城鎮化的進程真正成為讓廣大群眾受益的過程。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今日看點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