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介紹
2015年12月14日 15:22
來源:鳳凰河南綜合
佛教音樂(大相國寺梵樂) 所屬地區(qū): 河南· 開封市 佛教音樂[1]Buddhist music,簡稱佛樂,是指佛教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的佛事音樂,也可指世人創(chuàng)作的歌頌佛教的音樂。佛樂是將佛理與
佛教音樂(大相國寺梵樂)
所屬地區(qū): 河南· 開封市
佛教音樂[1]Buddhist music,簡稱佛樂,是指佛教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的佛事音樂,也可指世人創(chuàng)作的歌頌佛教的音樂。佛樂是將佛理與音律相結合的一種音樂形式,通過音樂這一美妙的載體將佛的教化廣為宣揚。佛樂通常莊嚴清凈,蘊涵慈悲之情,使人聽后動容,起歡喜之心,動善意之念。可以說,佛樂是佛陀教化的殊勝之音,是音樂百花園中粲然綻放的一株清凈蓮花。佛樂也可分為經(jīng)咒類的“梵唄樂”和參禪悟道類的“禪樂”。
佛教音樂起源于印度吠陀時期,佛陀根據(jù)其中記述梨俱吠陀歌詠方法之娑摩吠陀而制定伽陀,伽陀即指偈頌,方便宏揚佛法。佛教音樂被稱為梵音,又名梵唄。梵,來自印度語,是“梵覽摩”的略稱。根據(jù)《佛佛光大辭典光大辭典》:“梵,表清凈之義。” “唄,又作唄匿、婆陟、婆師。意譯為止息、 贊嘆。以音韻屈曲升降,能契于曲,為諷詠之聲,乃梵土之法曲,故稱梵唄。”中國佛教音樂發(fā)展是由陳思王曹植魚山梵唄開始的(唐密和顯教)。梵,是印度語“清凈”的意思。唄是印度語“唄匿”的略稱,義為贊頌或歌詠。梵唄,亦稱贊唄,但與梵樂、梵音、佛曲、佛樂等音樂不同。梵唄是佛教徒(確切的說:是指出家人或主持)舉行宗教儀式時在佛菩薩前歌誦、供養(yǎng)、止斷、贊嘆的頌歌,后世梵唄是魚山梵唄為標準的簡稱,泛指為傳統(tǒng)佛教音樂。(梵唄注冊徽標說明,佛光普照的“花開見佛”是以兩片碧綠的“蓮葉”捧起敲打著凈化人心的木魚、放出奇異彩虹的五明圓滿“佛光”瑞相,光環(huán)上,顯現(xiàn)映出“南無阿彌陀佛”五線譜的音韻。 音符倒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一番風味;整體構成一尊“佛光普照”似“如意蓮花”的吉祥“禪定坐佛”,象征佛陀“宣說神咒”的梵唄,響徹凈化整個宇宙的真理,正是包涵“一日一月一世界,一花一聲一如來”之境界。清凈智慧、吉祥圓滿,梵唄“花開見佛”見聞者當受持熄滅萬緣,清凈身、口、意、 三業(yè),智慧圓滿。以蓮葉,木魚,佛光構成吉祥如意,佛光圓滿的花開見佛禪定圖。聲光一體,可謂是珠聯(lián)璧合,渾然天成。寓意深妙,智慧之智,耐人尋味。(梵唄傳承人永悟法師設計)。)
二夾弦
所屬地區(qū): 河南· 開封市
二夾弦,又名兩夾弦,群眾也稱它為“大五音”。國家非物質文化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山東西部以及河南東部及北部,江蘇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帶的地方戲。因為它的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眾按照其方言習慣稱它為“二夾弦、兩家弦、大五音。它與流行在黃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濱州地區(qū)的“四根弦”(也稱“一勾勾”、“河西柳”、“哈蟆嗡”)有密切的血緣關系。
60年代曾在河南省內許多城市演出,還在山東、河南、江蘇等省的城市引起強烈反響。現(xiàn)在卻僅僅在豫魯皖蘇交界地區(qū)還有零星演出,專業(yè)劇團卻在上世紀戲曲最不景氣的時候關閉了,屬瀕危劇種。為了搶救該稀有瀕危劇種,二夾弦表演藝術家田愛云賣了房產(chǎn)多方籌措創(chuàng)辦了二夾弦戲校,目前已經(jīng)培養(yǎng)40多名學生。2004年6月恢復組建了開封市二夾弦實驗劇團,到各地演出。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
所屬地區(qū): 河南· 開封市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年畫并稱中國四大年畫。年畫作為中國獨有的一朵藝術奇葩,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精華。朱仙鎮(zhèn)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
朱仙鎮(zhèn)年畫非常注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五行相生的用色理念,多用黑,銅綠、槐黃、大紅、章丹、葵紫、為主色輔以蘇木紅、金色、銀色,用色總數(shù)可達9~10種。民間常說:"黃見紫,難看死。"而開封朱仙鎮(zhèn)年畫黃紫兩色的搭配,顏色厚重,對比強烈,不僅沒有難看之嫌,反而色彩鮮艷,富麗堂皇,與民間過年的歡樂氣氛協(xié)調一致。
朱仙鎮(zhèn)年畫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神祇畫,如灶君神、天地神、門神,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另一類是民間故事畫,以民間傳說,演義小說,戲曲故事為刻劃對象,構圖飽滿,不用背景,以人物表情動作展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單純而富有感染力。第三類是:吉祥年畫, 多為娃娃,仕女。
朱仙鎮(zhèn)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zhèn)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曾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zhèn)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涂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tài),顏色很濃重,有鄉(xiāng)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
汴繡
所屬地區(qū): 河南· 開封市
汴繡歷史悠久,素有“國寶”之稱。它以繡工精致,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秀麗而著稱,早在宋代就已馳名全國。汴繡源于“宋繡”, 距今800余的北宋時期,刺繡已發(fā)展到很高的水平,《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做為北宋都城,其皇宮有“文繡院”聚集全國杰出繡女300余人,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繡制官服及裝飾品,因而也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在民間,刺繡則更為普遍,當時開封大相國寺東門外有一條街叫“繡巷”,即是繡姑繡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專賣刺繡品的著名市場,放眼寺院內外,十里都城,到處是珠簾繡額,巧制新裝,名繡佳作,競相生輝,明代大學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畫箋》一書中贊曰:“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職發(fā)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豐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
汴繡在北宋時期己與書畫結合,有書法、山水、花鳥、樓閣、人汴繡物等題材;解放后,汴繡繼承了宋代閨繡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尤其善于繡制古代名作、歷史長卷作品。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今日看點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yī)院耍酒瘋 對醫(y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shù):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shù):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shù):2845975
-
被擊落戰(zhàn)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shù):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