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猴戲

    鄉土藝人討生活

    新野,黃河故道上的沙質土壤并不能給世代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太多恩惠。這里不是猴子生活的天堂,然而卻有著兩千多年的養猴子歷史。人們將玩猴作為養家糊口的門路而代代相傳至今。

    新野猴戲傳說

    據傳,漢武帝元狩三年,新野城北有個叫鮑利長的武官在西安鎮守邊陲,當地多個猴群到軍營玩耍,鮑經常和猴子相處并逐漸人猴相依。鮑將它們送往新野老家,并從軍中找人專門訓練喂養。

    新野猴戲傳承

    在新野出土的大量漢畫磚上,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獵、嬉戲的精彩畫面屢見不鮮。南北朝時期,猴戲已在新野盛行。明清時期,新野民間玩猴就已經較為流行。那時,玩猴者多半將這營生作為養家糊口的生計門路而代代相傳。曾經做過新野知縣的吳承恩,在創作孫悟空的形象時,就受到了當地猴戲的影響。《西游記》中大量地運用了新野的方言,其中孫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態,更是以新野現存的漢議事臺為背景。

    一副扁擔兩個箱

    新中國成立后,猴戲作為一種地方民間文化,有了新的內涵。玩猴藝人一副扁擔兩個箱,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

    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09年6月,作為一種地方民間文化,新野猴戲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耍猴因"文革"中斷10年

    "文化大革命"時期,村里的耍猴被中斷了10年,猴子也被定成"四害",打死了好多猴子,1978年秋,村子里才又開始恢復耍猴。

    4名河南省新野縣的猴戲藝人被拘引發熱議

    可最近,在專業耍猴兩千年后,新野耍猴藝人首度因"非法運輸珍貴野生動物"成被告。

    新野猴戲走南闖北·候鳥一樣遷徙

    有人說,新野玩猴藝人是江湖中人,是中國的吉普賽人,一副扁擔兩個箱,便可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他們帶著傳統文化的種子,走到哪兒播到哪兒。

    新野猴戲奔波之苦

    1.步行外出:父輩都是挑著擔子,步行外出,"走到哪里耍到哪里",所以早期的耍猴人也叫"挑子"。

    2.扒火車

    :這一方式危險且艱辛,不少耍猴人為此付出生命代價。挑著擔子,背著鍋和被子,牽著猴子和狗,躲藏在火車編組站附近,等待運送貨物的火車進站。在火車啟動瞬間,他們爬上火車鐵皮貨廂,去往全國各地。

    生活方向:他們的生活,就像候鳥遷徙一樣,每年天氣冷的時候,會到南方去,天熱的時候,就到北方。

    出行方式:搭上了長途客車關在籠子里的猴子,像行李一樣放在汽車底部的行李箱中。

    儀式:拜財神每次外出耍猴,牽著猴子燒香磕頭。"保佑人猴平安,多掙些錢"。

    時間:"三六九,往外走"看黃歷精心挑選日子永遠的起點因為耍猴人是農民,每年收麥秋種時節,不管離家多遠,他們都會回來種地收莊稼。

    新野猴戲-靠猴吃飯·猴先吃飯

    外出耍猴,唯一的目的就是"掙錢"

    上世紀80年代,耍猴人表演一天最多可以掙到10元錢;
    上世紀90年代能掙40多元,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幾乎家家戶戶出去耍猴"。如今一天也能掙一百多元,"比種地強多了"。
    這也使得鮑灣村在上世紀90年代,就比周邊村子富裕。

    新野耍猴人有條不成文的行規,表演結束后,人猴同食,而且第一碗飯先盛給猴吃,以示慰勞。""它就是不會說話一身毛的人。""走江湖討生活,遇事得忍氣吞聲,掙錢回家才是正理兒。"
    "走江湖討生活,遇事得忍氣吞聲,掙錢回家才是正理兒。"

    新野猴戲-質疑:虐待還是真愛

    古代,耍猴是被稱為"下九流"的行當。今天,也有不少人把它看成是利用猴子賣藝的"乞討"行為,加之涉嫌動物虐待,新野猴戲這個延續千年的傳統藝術形式被人質疑為"舊俗陋習"。

    老楊告訴馬宏杰:"打猴子其實是真戲假做,你看著鞭子打的響,其實打不到猴子身上,如果是真打猴子,那我們每天演出四五場還不把猴子給打壞了。我們靠什么吃飯哪?觀眾們有了情緒才證明我們的演出是成功的。

    觀眾對猴子的看法不斷改變"2011年鮑慶山在西安表演"猴子奪鞭"。耍猴人將鞭子甩得震山響,在猴子身旁抽打,猴子則"疼"得嗷嗷亂叫。不少圍觀市民指責鮑慶山過于殘忍,虐待動物,幾個憤怒的小學生當場撥打了110,鮑慶山被警察驅離。

    作家周大新對耍猴的質疑:致富、謀生在現代社會可以采取其他多種手段,應該放棄這一"殘忍"的方式。……對動物不尊重……野蠻殘酷,很不"猴道"。

    動物權益保護潮流。
    2011年,美國一家馬戲團演出時,約有500人參加示威抗議動物表演;今年10月,兩新野耍猴藝人在長沙耍猴時被舉報,林業執法人員以沒有"野生動物運輸證",將他們驅離。

    傳統藝人靠耍猴生存,直接用道德指責他們,過于草率,"耍猴人對猴子的感情是真實的"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馬宏杰"

    都說我們虐待猴子,都得像哄孩子一樣哄著,怎么會舍得打它。"
    ——新野猴戲藝人張志杰

    新野猴戲--處處碰壁 何去何從?

    有馴養繁育證,沒運輸證,帶著猴子去外地表演是犯罪嗎?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新野猴戲,如今該如何傳承,遺產能否當做飯碗?與野生動物保護的碰撞,面對"殘忍""野蠻"等質疑,新野猴戲該何去何從?

    正方說法:莫讓猴戲文脈斷裂
    1、新野玩猴藝人是江湖中人,是中國的吉普賽人,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他們帶著傳統文化的種子,走到哪兒播到哪兒。
    2、拿鞭子只是表演需要,不是真打。耍猴人把猴子當成自己小孩一樣對待,相依為伴,不舍得打。
    3、應該給猴戲文化一個生存的空間,要規范執法、明確法律,莫讓這一文脈斷裂。十幾年前,新野猴戲藝人有數萬,現在僅剩四五百人,原本傳承就難以為繼,如今又面臨不明確的執法擠壓,傳承和打擊讓手藝人不知所從。
    4、遺產之所以為遺產,在于它的原汁原味。猴戲的精髓是它走南闖北的江湖氣,玩猴藝人每到一處,放下挑子便可成戲,若把它請進殿堂,那是一個動物表演,不是遺產。

    反方說法:文化遺產不能當飯碗
    1、耍猴糊口,很不"猴道"。"野"是猴子的天性,抹天性而博眾人樂,是不人道,揮鞭子、強訓練,是不"猴道"。而頻發的"耍猴人當街暴打猴子"事件也不禁讓人猜測玩猴人的虐猴嫌疑。
    2、時不同往日,文化遺產不能當飯碗。昔日的走街串巷,寨子口吆喝,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而是破壞。

    新野猴戲-猴戲式微 尷尬傳承

    新野猴戲,這項綿延百年的古老技藝,正在遭受現代文明的沖擊,或很難傳承下去。

    越來越多的"緊箍咒"
    ◎運輸證對猴戲也是一種"緊箍咒"
    ◎沒有運輸證會經常遭到各地執法部門的查處。
    ◎新野猴戲的表演場所并不固定。哪里人多去哪里,耍猴藝人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個目的地是哪里。
    ◎猴戲的隨機性,導致辦運輸證難以實現。◎因為運輸證對路線的限制比較死,走哪條路都需要備案。

    猴戲的藝術性正在慢慢喪失
    ◎文化跟吃飯有關。猴戲之所以能傳承這么多年,因為原先新野貧窮的農民無以為生,只能靠祖傳下來的猴戲討生活。
    ◎耍猴藝人都是知識水平不太高的農民,導致猴戲的節目沒有創新。
    ◎猴戲最受歡迎的時候是上世紀90年代前后。當時,文化娛樂項目很少,但隨著時代進步,娛樂項目越來越多,對猴戲感興趣的人也越來越少

    非遺傳承人僅1人
    ◎耍猴藝人大大減少。猴戲藝人的數量一直在下降。以前,有些村85%的人都耍猴,現在只剩下不到20%。
    ◎新野猴戲2009年5月被命名為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至今獲得命名的傳承人只有1人。
    ◎因為耍猴越來越不好干,已經有很多人正在轉型,現在新野就出現了很多獼猴養殖場。
    ◎更多的藝人則常駐景區。

    文化傳承如何與現代文明融洽相處,成了一道難題。與猴戲面對相同尷尬局面的傳統技藝并不少。

    新野猴戲-猴戲出路or末路?

    猴戲這一街頭表演藝術,在最近30多年里不斷被城鄉變遷和文化發展打磨、篩選;耍猴藝人也在與城市管理、社會文明的持續磨合中步履維艱。留守這一行當的猴戲藝人,再一次面臨抉擇,有的萌生退意,有的忐忑前行。

    新野一官員:就等著上訴,上訴勝利了你們就放心大膽地到 各地耍猴。要依然是敗訴, 再外出時就盡量不要與執法者發生沖突。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許韶立:這畢竟是傳承千年的文化,不應該人為地去破壞。但其是否能自然生存下去,還應由社會是否認可來決定。

    新野縣獼猴表演藝術協會會長張俊然事發后分發給會員一些"守則",包括藝人如何著裝、耍猴時不要罵猴子等。他還謀劃,對猴戲節目進行整改,把容易引發反感的節目內容拿掉。并不希望這些藝人放棄耍猴而去養猴。他寄望于能將新野猴戲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這門技藝得以傳承。

    猴戲人:對上訴寄予厚望。他們希望案件勝訴能為新野猴戲正名,不希望這個案件成為這門技藝的末路。

    耍猴藝人趙增舉現在接受邀請長駐新鄉關山景區表演猴戲,每月能有三四千元收入。"相比以前大江南北跑江湖,現在好多了"。"我還在堅持,但能夠堅持到啥時候,真不知道。"

    "活得再卑賤,也不想這老本行失傳了!因為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到我們這輩給毀了。"——耍猴藝人楊林貴

    新野猴戲-鏘鏘戲詞還能唱多久?

    "大郎替了宋王爺,二郎替了趙德芳,三郎馬踏如泥爛,四郎失落在北方,五郎出家當和尚,七郎萬箭穿身一命亡,只剩下我六郎一桿槍!小猴子你細思量,請出六郎裝一裝,楊家滿門忠烈保大宋,朝廷上下皆敬仰!"可是,這戲詞還能唱多久?古老的新野猴戲或許該停下這種漂泊的江湖生活了,經過文明的演進,來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