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癥兒童被人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有視力卻不愿和你對視,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有行為卻總與你的愿望相違……他們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星,獨自閃爍,父親們走不進他們的世界,便默默地在他們的身邊做一個星星的守護者。

李服健(中),校車司機,一位13歲孩子的爸爸,因為自己孩子是孤獨癥兒童,需要接受康復訓練,妻子放棄工作全身心的照顧兒子。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了爸爸的肩頭,但是他從來不覺得苦,而是時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用樂觀感染著兒子。"兒子每天都等我回家吃飯,我不回去他絕不會先吃。"李大哥說:"盡管壓力很大,但為了孩子,怎么樣都要堅持的!

王金倉(右),一個憨厚的農村漢子,生活對于他而言并不容易,兒子被確診為孤獨癥,自己年紀輕輕卻患上了偏癱,常年需要吃藥,由于家里的收入有限,原本需要接受康復訓練的兒子只能在老家的幼兒園里上學。妻子擺小攤賣小吃賺錢,自己在家一邊康復一邊照顧孩子,飽嘗著生活帶來的艱辛滋味。

曹群安,普通農民,有一對患有孤獨癥的雙胞胎兒子。全家的生計只能靠他在家附近的地方打一些小工得到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本已經很艱苦,家里再沒有什么錢拿來讓兒子做康復訓練。兩個孩子越長越大,與日俱增的力量也讓妻子覺得力不從心,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一家人進入康達訓練中心,但是孤單留守的14歲女兒讓他覺得內心愧疚不已。

王攀峰,物理老師兼班主任,所帶的重點班學生成績優異,有十幾個同學有望考上清華北大。但是在高二的時侯,兒子被確定為孤獨癥,面對老師和父親的雙重身份,他必須要做出選擇,糾結萬分的他繼續把學生帶到了高三。但孩子的最佳恢復期是不會等待的,大哭過后的他放棄了工作帶著兒子開始進行康復訓練,看著班里每位同學給自己寫的信,他說自己覺得特別對不起他們。

馬金濤,說到得知自己孩子是孤獨癥患者之后的生活,這位爸爸說了一句話:"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康復中心,在家里呆的時間很有限。"面對來自星星的孩子,作為爸爸的他常常因為走不進兒子的內心而感到落寞。他不奢望孩子有一天上大學,有出息,只是希望他能夠有正常人的生活就好,那樣,自己無論吃多少苦都愿意。

王道森,重慶人,退休教師,他是一個爸爸,也是一個爸爸的爸爸。兒子13歲時患上精神分裂癥,需要常年吃藥。而孫子也被確診為孤獨癥,孩子的媽媽承受不了這樣的生活狀況把孩子留下離家出走,為了給孩子做康復訓練,這位本應享受晚年生活的爺爺賣掉了房子,帶著兒子和孫子開始了辛苦的康復之路。而奶奶則在家籌集康復費用。

胡國,河北人,帶著孤獨癥兒子奔走在路上的爸爸。目前國內專門為孤獨癥兒童開設的學校比較少,于是爸爸帶上兒子輾轉河北,北京,河南多地為孩子尋找康復學校。康復訓練后看著之前對自己冷漠的兒子開始讓自己走進他的小小世界,開始叫第一聲爸爸,他內心覺得很欣慰。這些年,這么多奔波的日日夜夜,都在兒子一點點的進步里得到了安慰。

未能到達現場,不能和孩子一起過父親節的爸爸寫給孩子的信……

未能到達現場,不能和孩子一起過父親節的爸爸寫給孩子的信……

未能到達現場,不能和孩子一起過父親節的爸爸寫給孩子的信……

一位媽媽寫給自己未能到達現場,不能和孩子一起過父親節的老公的信……
1 / 12

金星啤酒集團助力關愛行動

克瑞斯農業生態有限公司

炎黃貢棗業有限公司

美國圣童教育有限公司

河南省福興兒童公益基金會

快樂精靈藝術團

紅十字黨員助殘志愿者

鄭州康達能力訓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