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園是因埋葬著宋代大文豪蘇軾、蘇轍兄弟及其父蘇洵而得名。

    "一門三學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無左無右無前。"

    三蘇父子其豐富的人生經歷、深邃的哲學思想、卓越的政治實踐、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個獨特的文化體系—三蘇文化。而他們的歸焉之地—郟縣三蘇園景區(qū)則是緬懷三蘇、啟迪后人的圣地,古往今來,無數莘莘學子、社會名流前來朝賢拜圣,留下許多珍貴佳作,園內現存宋代的墓、元代的坊、明代的碑、清代的碣以及代表當代書法藝術最高水平的300余塊碑刻,是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陶冶情操的理想圣地。

    1969年生產隊澆灌農田時發(fā)現了被水沖開的蘇仲南夫婦墓穴,發(fā)掘出來的墓志銘上寫著"……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郟城上瑞里先塋之東南巽隅……"(蘇仲南系蘇轍之次子),后經蘇學界專家考證,確定了三蘇葬郟的事實。

    地以人重,900年間三蘇園幾經興廢,幾經修葺,三蘇英靈始終傲立天地,永無盡期。三蘇父子與郟城百姓朝夕相處早已情同骨肉,密不可分,郟城父老無不以先生為榮耀,郟城后學無不以先生為師表。

    三蘇園景區(qū)鳥瞰圖

    “三蘇”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1039~1112) 。

    "三蘇"并稱始見于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蘇洵的文章說古論今,縱橫評說,長于分析,很有氣勢,代表作《六國論》。

    蘇軾是宋代偉大的文學家,又擅長繪畫和書法。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現存2300多首詩,340余首詞和散文。他的詩意境新、筆力壯、變化多。佳作有《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等。他是宋代詞壇豪放派的創(chuàng)始人,詞作視野開闊,想象豐富,筆力奔放,雄健豪邁。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學鼎盛時期的成就。

    蘇轍是個善于駕馭多種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溫粹,似其為人。"他的詩又受蘇軾影響,風格也相近,現存詩1279首。

    東坡湖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一首《飲湖上初晴后雨》把西湖的美景描繪得淋漓盡致,如果西湖的美屬于"大家閨秀" ,三蘇園景區(qū)內的東坡湖就是"小家碧玉"的美。

    湖面呈"3"字形,根據地勢高低,設上下塘,用瀑布隔開,似斷似連,下塘內有一小島。湖邊堤岸除植有常綠苗木外,石狗、石獅、石兔等動物石雕圍湖一周,增添了不少情趣。據了解,為了表示對東坡先生的紀念,東坡湖的設計頗費了一番心思。東坡湖湖面看起來像個碩大的耳,寓意東坡先生的聰慧;湖面和近灘占地66畝,正好是東坡先生的陽壽66歲;湖內小島總面積約1102平方米,小島到堤岸的距離為6.25米,這與東坡先生葬郟的時間(1102年6月25日)正好吻合。

    “寺因墳顯”

    廣慶寺位于東坡湖西北方向,始建于宋仁宗年間,后經元至順年間改造而成,是一座我國傳統(tǒng)的四合院寺院建筑。主要由南天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和鐘、鼓樓組成。廣慶寺其建筑結構與眾不同,它匯集了元、明、清三個朝代的建筑特點,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一進三院,寺祠合一,這在全國是極為少見的。

    過了山門,便是天王殿,大雄寶殿,兩邊有鐘鼓樓和東西廂房。

    釋疑:蘇軾老家為四川,宋朝眉州眉山人。在大宋京城汴京朝中任職,后因被貶江蘇常州時病逝,為什么會葬在既離家鄉(xiāng)千里之遙,又距其客死之地甚遠的郟縣呢?

    郟縣地處許洛古道,緊鄰小峨眉山,背靠嵩山,南有汝水曠川。此處山青水秀,古柏參天,景色宜人,風景絢麗,蘇軾早年多次路過這里,曾為此"美似家鄉(xiāng)峨眉山"而驚嘆,這里不但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成為他永生的懷戀之地。故在常州重病臨終時,他給弟蘇轍寫下了"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為銘"和遺愿。在蘇軾病逝一年后。蘇轍將其埋葬在這里。

    蘇軾病逝11年后,蘇轍在許昌病逝。其子孫將他送到郟城,與蘇軾葬在一起,始稱二蘇墳。至元代1352年,郟縣尹出于對蘇軾父子的敬重,為蘇洵置了衣冠塚于蘇軾蘇轍兄弟墓之間,至此始稱三蘇墳。后來,又在墳院南約300米的廣慶寺后建起了三蘇祠,祠內立了三蘇塑像,泥胎金身,栩栩如生。

    與四川眉山三蘇起點不同,這里是三蘇的終點,是三蘇蓋棺論定之地。

    三蘇祠堂暖閣內保存著元代所塑的三蘇父子泥塑像,是全國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尊三蘇父子塑像。

    進入三蘇祠,迎面看到的是蘇軾父子三人的彩色泥塑像,蘇洵居中,形態(tài)高大,蘇軾蘇轍分列左右,形態(tài)與其父親相比尺寸有所縮小。

    這三蘇泥塑像是元代所建,全國僅此一處,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文革期間,這里被改為學校,本來塑像是要被砸爛的,是學校的老師在塑像前砌了一堵墻,并在墻上掛上毛主席像才幸免被砸。

    東坡碑林

    東坡碑林是為了紀念東坡先生病逝九百周年,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郟縣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靠社會捐資興建的,東坡碑林于1997年下半年著手籌劃,經約稿、成書、雕刻、建廊、鑲嵌等項工作,于2000年底一期工程竣工。東坡碑林是繼湖北黃岡之后,在東坡紀念地興建的一座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書寫,以蘇東坡著名詩、詞、文為主要內容的大型碑林。整個碑林由大江東去碑園、東坡詩詞碑園、文賦碑園、禮贊碑園組成。

    東坡碑林。東坡碑林是繼湖北黃岡之后在東坡紀念地興建的一座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蘇東坡著名詩、詞、文為主要內容的大型碑林,是緬懷坡仙、啟迪后人的圣地。

    碑文全部是《念奴嬌·赤壁懷古》,依次由草書、行書、楷書、隸書、篆書排列,一面面碑刻凝聚著書法家對一代文學大師的敬仰和感情,他們把自己的思想和技藝溶入到作品中,或豪放、或細膩、或靈動、或古樸、或精致,姿態(tài)紛呈,蔚為壯觀。

    收集了一百位中國當代書法名家的墨跡,其中還有毛澤東同志的手書。由于全詞共100字,就有100人同書,共100幅,也蘊含對蘇軾的崇敬!

    東坡碑林。毛澤東手書蘇軾詞: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中年布衣像

    蘇軾中年布衣像。蘇軾中年布衣像高4.2米,像座高3.5米,磨光青石砌成,工藝細膩,形態(tài)逼真。在蘇軾雕像前建了25級青石臺階,階下十幾米的地方,只要你拍手或跺腳,臺階上就會發(fā)出清脆悅耳的銅音"蛙"鳴聲。

    步上臺階,站在蘇軾塑像下仰望,手執(zhí)詩書的蘇軾面向西南,滿臉的惆悵。

    是河大藝術系師生的作品,基本刻畫出了蘇軾中年時的布衣形象,遺憾地是塑像太小,未能表達出人們對蘇軾敬仰的期望值,當年資金不足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以后有可能會重新再塑一個更加高大完美的蘇軾像。

    翠柏掩映三蘇墳 高山仰止垂千古

    天才而靈動的蘇軾,超逸而豪放的蘇軾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蘇軾,而這尊塑像與我們心中想像的蘇軾形象相去甚遠,這是很多人看后的遺憾,這不能怪他們。當你回頭看到大宋的天空飄蕩著"烏臺詩案"的陰云,蘇軾被一貶再貶,流離失所,歷盡坎坷仍然能"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后,當你看到蘇軾"無所可居,無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歸,饑寒之憂近在朝夕"之后,當你了解到蘇軾為什么要"葬我嵩山下"、"予我為銘","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后。你不能不為那些師生們對蘇軾的理解而稱道。飽經憂患的垂暮之年,蘇軾深知再無緣回歸故鄉(xiāng),只能把這貌似家鄉(xiāng)又與家鄉(xiāng)同名的小峨眉當作最后的歸宿,其實這是非常無奈的選擇,但也算是聊慰了他的思鄉(xiāng)之念。這傷感之情讓我們聯想到的"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詞句,雖然這是他寫給他前妻的,也令我們不由對師生們?yōu)樘K軾這塑像傾注的無限心血而欣慰,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蘇軾。

    三蘇墳

    一門三學士如天如日如月

    四海五大家無左無右無前

    釋疑:

    三蘇陵園位于廣慶寺北300米處,坐北朝南,總面積14800平方米。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園神道上古柏相應,石柱、石馬、石羊、石虎、石人相對排列,儀仗嚴整。

    陵園內的紅石牌坊,為明代郟縣學者王尚絅所立,后至清道光甲申年知縣李虎臣又將石坊重修一新,坊楣上寫著四個行書大字"青山玉瘞"為王尚絅所題。兩邊石柱上所刻的對聯:"是處青山可埋骨,佗年夜雨獨傷神。"是蘇軾在"烏臺詩案"中被關押在御史臺監(jiān)獄寫給弟弟蘇轍
    的絕命詩《獄中遺子由》。

    祭壇正北方向的三個墓冢,便是馳名中外的三蘇墳。"三蘇墳"葬著蘇軾、蘇轍兄弟的尸骨和其父蘇
    洵的衣冠。元至正12年(公元1350年)冬,郟縣尹楊允拜謁蘇墳,見只有"二蘇"葬于此,于是就說:"
    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塋相望數千里,而其精靈之往來,必陟降左右,蓋末始相遠
    "。遂將蘇洵衣冠葬于兩公冢之間,始稱"三蘇墳"。

    蘇東坡葬郟的原因?

    一、蘇東坡家居四川眉山縣,當時,宋朝京都在開封,郟縣是四川到開封去的必經之地,東坡一生從這里路過多次(蘇軾生前也曾被貶到汝州做團練副使),四川有峨嵋山,這里有道教圣地"中頂蓮花山",四川省有青江和岷江,這里有汝河(古時稱為汝陽江),他認為這里山水多與家鄉(xiāng)相似,就選定這里為他的歸宿;

    二、他的親屬當時已都不在四川;

    三、當時朝中高官死后墳墓均在京畿之地,就是死后也要效忠皇帝。

    “思鄉(xiāng)柏”

    陵園內共有古柏588株,枝繁葉茂、蒼翠挺拔,所有柏樹樹干均向西南方向傾斜。傳說是三蘇品德感動草木,草木皆隨其心意所向,遙望其家鄉(xiāng)四川眉山縣,幾百年來被人們稱為"思鄉(xiāng)柏"。據導游介紹,蘇老泉供桌上的香爐石被視為"摸福石",當地一首順口溜這樣說:"站立祭壇閉雙目,直行向前去摸福,誰能摸住香爐石,萬事如意盡是福。"據說古代一些學子上京趕考路過此地,總要來此摸一摸,沾點兒三蘇的靈氣。

    “蘇墳夜雨”

    "蘇墳夜雨"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柏樹林中發(fā)出一種酷似下雨的聲音。清代(順治年間)郟縣縣令張篤行拜謁三蘇,夜深人靜之時,忽聽門外雨聲大作,開門觀看雨景,但此情此景竟使他感到十分意外,屋外不但沒有下雨,反而月明如晝,斷言此乃蘇墳奇觀,遂寫詞留念:"風聲瑟瑟雨聲嘩嘩,風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濕襟"。后人屢試屢驗,稱之謂"蘇墳夜雨"。

    蘇仲南夫婦墓位于三蘇陵園東南方向,1969年生產隊在澆灌農田時發(fā)現了被水沖開的蘇仲南夫婦墓穴,發(fā)掘出來的墓志銘上寫著"……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郟城上瑞里先塋之東南巽隅……"(蘇仲南系蘇轍之次子),后經蘇學界專家考證,確定了三蘇葬郟的事實。蘇仲南夫婦墓志銘現存放在河南省博物院。

    三蘇紀念館。三蘇紀念館是一座集展陳、文藝演出、三蘇生平介紹為一體的大型展館,向我們展現三蘇父子豐富的人生經歷、卓越的政治實踐、深邃的哲學思想和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郟縣三蘇紀念館在全國眾多三蘇紀念館中有著獨特地位,它與四川眉山三蘇起點不同,這里是三蘇的終點,是三蘇蓋棺論定之地;與杭州、黃州等蘇軾仕宦之地也不同,這里是三蘇靈魂的故鄉(xiāng)。在這里,我們對三蘇既看到外貌,也看到內心;既看到宋朝,也看到現在;既看到歷史,也看到人生。

    蘇洵小資料:

    蘇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

    ——蘇轍資料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死后追復端明殿學士,謚文定。),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三蘇紀念館蘇轍廳一角

    三蘇亭

    三蘇紀念館蘇軾廳一角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死后追謚文忠。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詩人、詞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余首。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資料

    真?zhèn)稳K墳

    三蘇墳的真?zhèn)螁栴}在1972年以前的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1972年以后不再爭論,就是因為發(fā)現了這個很有價值的"蘇仲南及夫人黃氏墓志"。其墓志銘蓋刻有"宋承議郎眉山蘇仲南墓志銘",乃蘇軾次子蘇過所題。墓志銘是蘇適之兄蘇遲撰并書。發(fā)掘出來的墓志銘上寫著"……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郟城上瑞里先塋之東南巽隅……"(蘇仲南系蘇轍之次子蘇適),后經蘇學界專家考證無疑點,全國公認葬郟縣。出墳院,過神道,路西有蘇遲(蘇轍長子)夫人梁氏墓(梁氏為宋代80歲中狀元梁灝之曾孫女),為清順治三年主薄喬缽發(fā)現墓志,郟縣知縣張篤行封冢。

    三蘇文化影響海內外,三蘇墳墓為全國所獨有。全國其他地方作為東坡遺像的紀念地甚多,但三蘇墳墓紀念地僅此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