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過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節(jié)日,此時家家戶戶操辦年事,富家殺豬宰羊、張燈結(jié)彩。"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首過年謠,是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除此之外,河南民間還有許多流傳久遠鮮為人知的特色風俗,這些風俗讓年味更加濃烈。
過年從"小年"開始,即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又稱灶神節(jié)、祭灶節(jié)。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jiān)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
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shù)膮R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是日,家家晚飯前為灶神設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祭品,放鞭炮,稱"送灶"或"辭灶"。祈求老灶爺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神圣。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和火燒。
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大多人家自己動手,發(fā)面、炕制火燒,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jié)看作僅次于中秋的團圓節(jié)。凡在外地工作、經(jīng)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吃年夜飯,是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年夜飯盡其所有,傾其所好,大凡人家都少不了餃子和魚,因"魚"和"余"諧音,是 "吉慶有余"、"年年有余"的象征。
河南人過年習慣吃餃子,不僅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好兆頭,又因為餃子形狀像銀元寶,蘊含"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人家包餃子時,還取幾?;ㄉ⒋髼椀劝M餃子,若誰吃著了,新年就更有福氣。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吃飯時要講吉利話,如吃魚要說"年年有余",吃豆腐要講"都富",吃豬腸"常吃常有"等等,以期來年人財兩旺、大吉大利。有的人家故意在鍋內(nèi)留些飯菜,取吃之不完用之不盡之意。





拜年(俗稱"走親戚")是過年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規(guī)矩甚多,歷時很長,貫穿了整個年節(jié)。初一之前稱拜早年,十六以后稱拜晚年,初一至十五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結(jié)束。拜年要先長輩、后平輩,先緊鄰、后遠親。
不同輩分和親屬之間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習俗至今在河南民間廣為流傳。到長輩家拜年要攜帶酒肉、糖果之類禮品。長輩們根據(jù)自家的親戚情況,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約定俗成的時間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來。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頭之禮,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飯。




最年味兒:開門爆竹
新年,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北方"掃房" 南方"撣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二十六 蒸饅頭
二十六,蒸饅頭,開始發(fā)面、和面、蒸饅頭。滿滿的幾大盆面。要一個一個的把饅頭做成圓圓的,光溜溜的,很好看。有的時候,要蒸上兩三袋(家里的面粉袋),因為年前,就做這一次,過了年也有段日子不做饅頭。


貼嘎嘎:即貼春聯(lián)年畫
"嘎嘎",即紅紙年畫。這天,家家要貼春聯(lián)、貼年畫。門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在農(nóng)村,在門口或迎壁墻上貼一幅菱形紙寫一斗方字,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院里樹上貼有"滿院春色",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上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柜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貼窗花:烘托喜慶氣氛
在民間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即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shù),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多是以"吉祥喜慶"、"豐年求祥"、"五谷豐登"、"人畜興旺"、"連年有窗花余"、"貴花祥鳥"等為主體,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大紅包、壓歲錢:保平安
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春節(jié)磨豆腐,是豫東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臘月二十五,按照傳統(tǒng),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推石磨做豆腐。"豆腐"與"頭富"諧音,寄予了人們新年要"富貴"的心愿。家常豆腐、麻婆豆腐、五香豆腐、脆皮豆腐、三鮮豆腐、臭豆腐……
"殺年豬、趕年集、打糍粑",這是豫南大別山區(qū)迎新年的民俗。"養(yǎng)豬為過年",這是當?shù)剞r(nóng)民多年流傳下來的習俗。農(nóng)家精心飼養(yǎng)的豬,不喂任何添加劑。每逢過年,請人宰殺,自己腌制,晾成臘肉后自家食用。
在三門峽靈寶市陽平鎮(zhèn),東常村和西常村世代相傳"罵"社火。"社火"亦稱"射虎",來源于古代祭祀社神,目的是驅(qū)逐鬼神。從正月初二到十六,兩個村子的人開始敲鑼打鼓,交替到對方村子里指名道姓挑罵,只要反穿皮襖,就可以站在大鼓上罵對方村的村主任、社火頭子,罵是其特色特點特征,罵是批評指責諷刺,罵貫穿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全過程,為外地社火所不具備,故被譽為"天下奇俗罵社火"。


看點:歡慶鑼鼓走旱船、空竹、獅舞、變臉、雜技、魔術(shù)等雜耍表演;連德林剪紙、趙恩民和周素珍泥塑、袁洪倫梅花篆字、周合林葫蘆烙畫、王君玲布藝、邵波淮陽泥泥狗;吹糖人、捏面人、毛猴蛋殼彩繪、草編、泡沫糖、木雕、水晶花等各類民間工藝絕活現(xiàn)場表演。大型祭孔儀式,市民可以穿上2000多年前的漢代服飾,親身體驗祭孔活動。


看點:該廟會在全民參與和互動性上做足文章,除傳統(tǒng)龍舞表演外,廟會還安排了能喚起您兒時記憶的娛樂項目,如滾鐵環(huán)、丟沙包、彈玻璃球、打面包、鞭陀螺、斗拐、跳大繩等;也有孩子們喜歡的項目,如海洋球、蹦蹦床、快樂城堡、小火車、小轉(zhuǎn)馬、草地滾球、碰碰車、海盜船以及專程從香港趕來的安徒生童話大劇場的精彩劇目展演。
看點:升級改造的新版"神韻"雜技,多場大型煙火晚會、打鐵花、火龍表演、幽默劇、卡通劇、神奇變臉、壺技、武術(shù)、絕技等。大型馴獸表演將上演獅虎爭霸、老虎鉆火圈、狗熊運動會等各種詼諧幽默、驚險刺激的節(jié)目,還有飛瀑漂流、狂呼游樂園、和諧動物家園、舞龍舞
看點:最熱鬧的是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這兩天。這期間民間社火隊及一些藝術(shù)表演團體會在大伾、浮丘兩山之間走高蹺、耍獅子、舞龍、跑旱船、放火銃、耍雜技、唱戲曲,鑼鼓震天,熱鬧非凡,形成一道十分亮麗的中原文化景觀。屆時商家趕集,人流如潮,是觀瞻豫北一帶純樸民風民俗的絕好機會。
看點:以大宋年俗文化為背景,邀請海內(nèi)外上百家表演團隊來景區(qū)十大廣場同時演出。游客不僅可以欣賞到中國傳統(tǒng)表演項目如盤鼓、舞龍、舞獅、雜技等,還能親自體驗特色民俗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此外,開封特色小吃杏仁茶、黃燜魚、灌湯小籠包、特色桶子雞等也會邀請您來品嘗。
看點:商丘火神臺春節(jié)廟會已有4000多年歷史。演出以雜技和魔術(shù)為主,包括高車踢碗、大型輕氣功表演、硬氣功表演等。在祭火大典之外,商丘火文化景區(qū)的鉆木取火、趙匡胤趕廟會和火祖、火神、商祖巡游降福也獨具商丘特色,足以讓逛過無數(shù)次廟會的人也能耳目一新。
看點:除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外,還有雜技馬術(shù)、民間歌舞等各種文化活動,有各種展覽、諸多的民間藝術(shù)家進行現(xiàn)場表演。其俗稱"花會"的民間舞蹈也堪稱一絕,尤其是其中的擔經(jīng)挑,被稱為原始巫舞。
看點:在洛陽關林廟,現(xiàn)場邀請臺灣大法師設壇祈福;關公巡游、關公刀舞、關公降瑞雪表演;重現(xiàn)"乾隆皇帝關林祭關"場景;還可以品嘗到各種臺灣美食小吃;另外還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展演。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wǎng)友意見,鳳凰網(wǎng)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