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畫家杜克禮:蒼天德性是吾師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協會理事、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政協許昌市委員會常委 杜克禮
杜克禮,1942年生,別號清白山人,書齋名曰清白齋,無黨派人士。2000年被時任河南省長李克強親聘為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協會理事,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政協許昌市委員會常委。歷任許昌市美術家協會主席,許昌市群眾藝術館館長,中國民間美術學會河南分會副會長,政協河南省委員會第七、第八屆委員。當代實力派書畫家,國畫代表作為鷹、蘭、荷等,書體則自成一格。金秋九月,有幸邀請到了中國著名書畫家杜克禮先生作客鳳凰河南。聽藝壇大家講書畫藝術。
鳳凰河南: 有人形容杜克禮老師的蘭花表現的是"詩意的棲居",這似乎是在形容一種生活狀態而非藝術品本身。杜老師本身就是一個富有"士大夫精神"的典型文人,是不是骨子里的恬靜和淡然造就了您獨特的藝術風格?
杜克禮:畫蘭不易,古有"一生蘭,半世竹"之說。畫蘭難在畫葉,而蘭之美也在蕙葉。近兩年運用創作高峰的精品《蘭頌長卷》,再將這種帶有"人文氣"的情調植入觀者的內心。蘭,多而不亂,韌而有序,偃仰自如。精品冊頁《花中君子》尤其需講究構圖,同題材而富變化,叢叢蘭花,遠近濃淡,將蘭花描繪得神清骨俊,一碧如云。
鳳凰河南:您在繪畫中堅持什么原則?
杜克禮:我自幼喜愛書畫,世代書香,5歲拜當地名士為師,學習詩文書畫多年,16歲被保送高等學府深造。在師輩父輩的嚴教下,刻苦學習諸家名人書畫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傳統文化基礎。我對作品要求具有精深的筆墨功力和藝術素養,繼承先賢傳統遺訓,而且自出新意,作品柔中帶剛,把握節奏感與流暢氣韻,力求雅俗共賞及側重清新雅逸之氣。
鳳凰河南:您在創作蘭花清新雅致,強調感覺為前提,強調水墨韻味。您如何處理、繪出這種耐人尋味和動人的神韻的?
杜克禮:我的畫路較廣,人物、山水、花鳥均能,而其中又以自然花鳥尤為專長。并且自幼研習書法,所以筆力具有較深厚的功底,筆墨的韻味、線條的法度、意境的開拓,都更強烈得呈現出自己的藝術特性和風格。長于運用多種技法表現,借原野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懷,代表作為鷹、蘭、荷:《蘭頌》、《幽蘭圖》畫出了蘭花——自然之花在純凈山野的淡蕩微風里暗送馨香的柔和之美。《荷笑迎君》表現出了荷花倩身本自貞、出水不染塵的清白廉潔的君子風采;集數十年之功畫鷹,善于在山鷹的飛翔中、在疾風的拍擊中觀察激發靈感,得鷹之勢態與神韻,表現出山鷹的陽剛之氣。筆墨樸茂雄健,并將書法融入畫法,力圖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
鳳凰河南:您如何理解筆墨、造型和色彩的關系?
杜克禮:筆墨、造型和色彩這些中國畫中的基本問題都有連帶關系,中國畫講究筆墨,而最注重的是意境,再加上造型、用色,才能夠組成成完美的畫面。以我個人的創作體會,一幅畫,每一筆都完全刻畫仔細是不行的,要有明白的地方,也要有糊涂的地方,看畫的構成,不一定筆筆都到,而該到的地方必須得到,這樣畫面上才能分清主次、輕重,畫面才有美感,給人奪目的感覺。畫面一是看筆墨,二是看布局,布局就是構圖,另外就是黑白的比例,留白能夠讓畫面富有美感。
鳳凰河南:您的很多作品都在國內外的展覽上獲獎,多幅作品被國內外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您怎么看待這些榮譽?
杜克禮:我的畫被市場及博物館、文化部門等有關單位認可,我感覺這說明我的畫是有價值,也算是對我繪畫事業的一種肯定。
鳳凰河南:您是河南省文史館館員又是特聘研究員,請介紹一下文史館的情況。
杜克禮:在解放初期,河南省文史館有很多老畫家,我認為文史館最初就是國家培養文化力量的機構,當然現在可能意義上有所不同,現在就是說在社會上某些方面卓有成就或者有影響力的人物,然后人品各方面經過考察都過關的這些學者以及文人墨客,比如像河南省知名的畫家,都會被文史館吸收進來。都是各個方面的杰出人才。
杜克禮的為人與書畫,其質素樸,其氣清新。多年來一直從事書畫創作、文化研究組織工作,曾獲中央文化部、省文化廳組織工作獎、突出貢獻獎,被河南省人事廳、文化廳評為先進工作者。并長期開展文化交流,賑災義賣慰問等社會活動。他的書畫作品多次在海內外展出發表,在大賽中獲獎,一些作品被博物館和研究者收藏,代表作《鷹》、《蘭》、《荷》和書法作品多次作為出國代表團禮品饋贈國際友人,流傳至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并享有贊譽,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積極的影響。中國畫是炎黃子孫人格的紀錄,藝術之路即探索之路,修遠而漫長。
杜克禮在藝術創作盛年期,創作出了巨幅新作《一巡萬頃》、《長空之捍》、《和諧原野》、《仲月壽石玉竹圖》,長卷《王者之香》、冊頁《花中真君子》等諸多精品。在筆墨的運用上,更加揮灑自由、率性抒寫,任胸中勃然之氣自由馳騁、一氣呵成。先生是位公認的德藝雙馨的藝術家,藝術上追求至高至上,藝德上追求至清至純。他的畫中所透露的高潔、清俊之氣,正如他質樸、正直的人品一樣,保持了心底的一片恬淡,保有了一種"君子之德"。多年來,他實實在在做人,謙虛認真作畫,真誠地對待自己的藝術之路與藝術人生。
(王思和 李建剛/采訪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