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美玲:豫劇亟需培養接班人和年輕觀眾

鄭州市豫劇院院長虎美玲
精彩觀點:
>>>我們現在必須要改革,得與時俱進,向前發展,但是步子還不能邁得太大,豫劇要想發展得同時兼顧老年和青年觀眾的感受。
>>>不僅接班人需要傳承,觀眾也需要傳承。所以我們不僅要培養年輕的接班人,還要培養年輕的觀眾。
>>>政府一定要大力支持豫劇人才的培養,鼓勵戲劇學校的建設,把戲劇引進課堂,讓孩子們耳濡目染,學習豫劇文化,引導他們欣賞豫劇、喜愛豫劇,最好是能從娃娃教育抓起。
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也是擁有專業戲曲團體和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劇種,進入21世紀,豫劇發展面臨怎樣的局面,存在哪些問題,如何結合時代性特點推動豫劇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為此,鳳凰河南對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派優秀傳人、豫劇十大名旦之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第七屆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虎美玲進行專訪。
鳳凰河南:近幾年豫劇發展現狀如何?
虎美玲:豫劇目前處于一個新老接替、推陳出新的階段,是與時俱進的關鍵時期,經常唱老的曲目的話,青年觀眾接受不了,要老唱新的,老戲迷觀眾又接受不了,所以我們現在必須要改革,得與時俱進,向前發展,但是步子還不能邁得太大,我們的豫劇要想發展得同時兼顧老年和青年觀眾的感受。目前豫劇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困局,亟需接班人。
鳳凰河南:您認為怎樣才能將豫劇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
虎美玲:藝術具有時代性,豫劇的發展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像現在好多劇團面臨的還是接班人的困難,好多地方幾乎沒有戲校,而且現在劇團還是老人多,青年人很少,像我們小時候,老師們三四十歲的時候,我們就能在舞臺上嶄露頭角了,現在豫劇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青黃不接,臺上是老的,臺下也是老的,青年一代需要好的接班人,觀眾也需要接班人,現在舞臺下面一般都是老年人,年輕觀眾非常少,所以我們不僅要培養年輕的接班人,還要培養年輕的觀眾,否則咱們這個戲曲真的要成為老古董了,現在我還是呼吁,不僅接班人需要傳承,觀眾也需要傳承。
觀眾要傳承的就是青年人和少兒,現在咱們得面對現實,就是老年戲迷多,年輕人看的非常少,不像歌星那樣到一個體育館就爆滿,我們也有那個時代,是剛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之后的那個時代,那是群眾精神食糧匱乏的時代。現在我就會進一些大學、中學、小學講課,在臺上又是講又是比劃,一講就是幾個小時,非常累,但是為了培養臺下的青年觀眾,讓更多的大學生、中學生和小學生來熱愛戲曲,再苦再累我也要堅持下去,現在我就是希望能培養出更多的青年接班人和青年觀眾。
鳳凰河南:關于培養豫劇接班人,您認為應該怎么做?
虎美玲:戲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符號和品牌,扮上古裝一看就是咱們中國的東西,對于目前豫劇發展青黃不接的困境,作為老一代我們也感到舉步維艱,所以現在我辦了一個"虎美玲藝術學校",目的就是為中國豫劇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困難我不怕,關鍵是希望能夠得到國家和本地政府的支持,特別是現在的年輕地方領導的支持,以前的老領導們都非常支持我們的工作,在精神上也給予我們很大的安慰,曾經有一位老領導是鄭州市市長,他是南方人不愛看戲,但他說:"我不愛看戲,但我要鍛煉看戲,因為我們鄭州市的市民喜歡看戲",他的話讓我非常感動。我認為要想培養出我們豫劇優秀的接班人,一是我們老一輩的藝術家們要承擔起傳承豫劇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通過各種方式去宣傳豫劇,培養豫劇人才,另外就是政府一定要大力支持豫劇人才的培養,鼓勵戲劇學校的建設,把戲劇引進課堂,讓孩子們耳濡目染,學習豫劇文化,引導他們欣賞豫劇、喜愛豫劇,最好是能從娃娃教育抓起,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接班人,促進豫劇更好地發展。
鳳凰河南:在互聯網時代,您認為在推動豫劇傳播方面是否可以嘗試新的方式?
虎美玲:是的,現在豫劇的發展就要結合新媒體,新媒體擁有很多的年輕網民,是豫劇接近年輕觀眾的一個重要渠道,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來推動豫劇的發展傳播,比如可以通過微電影、微信、微博等傳播,也可以開通一個專題或專欄,與戲迷朋友隨時溝通,通過網絡教大家唱段兒等,以后我們也要學會利用多元化的傳播方式來推廣豫劇文化。
鳳凰河南:您從藝已近60年,回顧您的藝術生涯,您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虎美玲:我感覺自己很幸運,有那么多支持我的戲迷,感謝培養我的觀眾朋友,我們的市場全靠戲迷的支持,這樣我們才能扎根在這片藝術土地,還要感謝那些支持豫劇發展的老領導們,我們小時候學戲條件很苦,吃的也不好,那些老領導們看到了就說,咱們要多種點地,多弄些南瓜什么的給孩子們吃,孩子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得讓他們吃好,現在想想,那些老領導們真的就像父母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我們,非常感謝他們,沒有他們的支持,就沒有豫劇的發展。
(孫雪華/采訪撰文)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鳳凰網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