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定在意蘊著收獲的深秋,她的蒞臨讓我們充滿喜悅和激情。鳳凰網河南邀您走進記者行業。記者,帶領受眾共同見證了改革發展成果,感受著生活的日新月異。在此,我們向記錄歷史的人表示誠摯問候!
群體名稱:記者(別稱:無冕之王)
出沒地點:有危險的地方,有不平的地方,有新鮮事的地方。
生存環境:險——位列全球最危險的十大職業之一;
累——風吹日曬,寢食紊亂;誘惑多。
生存技巧:忠誠、反應敏捷、會暗訪、偶爾施展臥底技巧。
或刨根問底窮追不舍,或俠義忠膽打抱不平。所以有人討嫌記者,有人信賴記者,有人咒罵記者,有人贊揚記者。
不管怎樣,記者其實就這么簡單:"記錄的人"而已。他們或拿著筆,或扛著笨重的相機,整日奔走,為的就是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視野范圍所不能及的事件和世界。記者很辛苦,記者也很危險,不過不要緊,只要享受到他們勞動的人都知道這一點就夠了。
"壓力大"是記者編輯反映最大的心理問題。上海10家主要新聞媒體聯合調查結果顯示,在職新聞從業人員全部健康者僅為18.4%,患病者為8.9%,其余不同程度處于亞健康狀態。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體檢中心今年對某新聞單位進行的體檢發現,心電圖異常的高達28%,包括心肌勞損、高血壓、冠心病等,年齡最小的高血壓患者僅30歲,所有體檢項目全部合格的僅為19.8%。
記者節,有些國家又稱新聞節、出版節。 前蘇聯的出版節是5月5日。1922年3月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作出決議,以《真理報》創刊日(5月5日)為全俄出版節。 韓國的新聞節是4月7日。1896年4月7日,朝鮮醫生徐弼博士在漢城創辦朝鮮第一家民營報紙《獨立新聞》,初為周三刊,兩年后改為日報。為紀念朝鮮第一家民營報紙的誕生,韓國建國后將4月7日這一天定為韓國的新聞節。 1990年前的匈牙利,其記者節是12月7日。這是為了紀念1918年的這一天誕生了匈牙利共產黨的第一家報紙《紅色權利報》。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頒布后,中國記協在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認為中國記協是代表著全國55萬名新聞工作者的,以其成立日11月8號作為記者節,遂定該日。11月8日是中國記協的成立日。將"記者節"定為中國記協成立日的另一個理由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是由中央級新聞單位、全國各省、區、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各專業記協及其它新聞機構、新聞從業人員聯合組成的全國性人民團體,代表著全國70萬新聞工作者,以其成立日作為"記者節"的日期,有著廣泛的代表性,從此,新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節日。
第七條 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應該對報道內容的真實和準確負責,報道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不編造新聞,不歪曲、夸大事實。第八條 消息來源必須真實可靠。應深入新聞現場采集第一手信息,保證新聞要素準確無誤;未經證實的消息,應加以說明;除需要對提供信息者保密外,報道中應指明消息來源。第九條 認真核實報道內容,包括基本事實、背景資料、引述轉述語言等。對稿件中采用的聲音、圖像、數據、文件摘錄及其他材料,做到真實、準確、科學、統一。第十條 報道中的細節必須真實,不加以拔高、想象和夸張。報道所采用的聲音、圖像均應來自新聞現場或與報道主題相關的采編活動,而非個人編造或拼接。
2000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國記協《關于確定"記者節"具體日期的請示》,同意將中國記協的成立日11月8日定為記者節。記者節像護士節、教師節一樣,是我國僅有的三個行業性節日之一。按照國務院的規定,記者節是一個不放假的工作節日。 新中國成立前就有記者節。從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11月8日,新聞從業人員都舉行各種儀式紀念這一節日。 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頒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明確規定了"1999年9月18日頒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再一次明確列入了記者節。2000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國記協的請示,同意將11月8日定為記者節。
普利策新聞獎是新聞界的最高獎項,此外還有 "世界新聞攝影"荷賽獎和羅納德·里根新聞獎,我們國內也有"中國新聞獎"、"韜奮新聞獎"、 "范長江新聞獎"和"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四大獎項。"范長江新聞獎"是中國記協和范長江新聞基金會聯合設立的優秀中青年記者(包括新聞節目主持人、新聞播音員)的最高榮譽獎。 "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是中國記協于1994年主辦的常設全國性新聞獎。評選獎勵全國優秀記者、編輯、新聞評論員、通聯、校對以及新聞節目的制片人、主持人和新聞播音員。 弘揚他們的奉獻精神,促進新聞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記者證是我國新聞機構的新聞采編人員從事新聞采訪活動使用的有效工作身份證件,由新聞出版總署統一印制并核發,由新聞出版總署統一編號,并加蓋新聞出版總署印章、新聞記者證核發專用章、新聞記者證年度審核專用章和本新聞機構鋼印方為有效。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制作、仿制新聞記者證,不得制作、發放專供采訪使用的其它正式證件。采編人員從事新聞采訪工作必須持有新聞記者證,并應在新聞采訪中主動向采訪對象出示。新聞記者證持有者從事新聞采訪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被譽為無冕之王。
新聞工作者不僅要有敏感性,而且還要有拼命精神,關鍵時刻要敢于沖到第一線,貪圖安逸享受是寫不出好作品的。
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傳播信息,更重要的是捍衛道德的真諦追求社會的繁榮和進步。 我們可能用我們的采訪器材為某些人某些事辦點好事,也可以通過我們的采訪讓假惡丑后退,讓真善美前行。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找出社會發展的道路在何方。這是最廣大人民的福祉所在,是記者最神圣的使命。
我們只有鐵肩擔道義,然后才有資格妙手著文章。 當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對那些孱弱的求助的目光時,我的靈魂就無法安寧。我無法躲避。我只不過是以筆為槍,真實地記錄了一些人的喘息、淚水、祈求和不幸。我只不過是為他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筆可焚而良心不可奪,身可殺而事實不可改。我一直將這話當作我記者生涯中的座右銘。 從記者的天職到有些執法部門的不作為,使得我們有責任恪守自己的天職,忠誠地執行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神圣使命,向黨和人民交上滿意的答卷,把黨和人民關注的"閑事"管到底。
我以為,當一名真記者,需要真誠,激情,奮進來武裝自己的心靈和身軀。因為——真誠是理想的初衷,激情是奮進的動力,實干則是成功的靈魂。
記者在一線記錄最真實的歷史,那誰又在記錄他們?找不到更美的詞藻去形容,找不出更復雜的故事去講解。只知道他們真真實實的在重大事件現場,在受災群眾里,在市井街坊中,在你我身邊!其實記者,像教師、工人、農民一樣。種種光榮,與其說是人為賦予的光環,不如說是由職業派生的責任。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到,是失職。我雖是一名編輯,游離于"記者"的邊緣,當在新聞戰線,我們共同筑夢!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鳳凰網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