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受追捧的"中國最年老的出診醫生",一個家庭甚至幾代人都是她的"粉絲"。

    她是一位"摳門"的醫生,一頓飯兩個包子,一件掉色的過冬紅棉襖一穿就是10多年。卻也是鄭州市最年長的志愿者,每年捐贈1萬元,捐建"希望書屋",至今已經捐了7萬元,建成50多個"希望書屋"。

    她是一個"不合潮流"的醫生,熱衷于開"小處方",她的用藥準則是"一是看療效,二是要便宜,盡量不開進口藥。"

    她就是98歲堅持每天坐診的鄭州"醫生奶奶"胡佩蘭,當選"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

     
     

    98歲醫生奶奶胡佩蘭感動中國 劉洋所在集體獲特別獎

    98歲堅持每天坐診的鄭州"醫生奶奶"胡佩蘭當選"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老人生前參加了頒獎典禮的錄制。錄制現場,主持人白巖松采訪了胡佩蘭老人。交談中,胡佩蘭真摯地表達了"醫生一定要有醫德"、"醫生不要想著掙錢,要為群眾多做有意義的事"的執著信念。發自內心的樸素言語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頒獎現場掌聲不斷。【詳細】

     

    胡佩蘭當選感動中國人物

    白巖松對話胡佩蘭

    在記者陪同胡佩蘭老人北京領獎期間,她的四兒子李如一介紹,母親從河南大學畢業后,輾轉到豫西南從事相應工作,解放后曾在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過1年多,期間獲勞模稱號,1951年曾在天安門上觀禮國慶閱兵,并且接受過周總理的宴請。

    "后來證件丟了,查也查不出來,我母親就沒和外人說過此事。"李如一說,這期間因政策原因,胡佩蘭的鐵道部勞模稱號變成了河南省勞模稱號,此后胡佩蘭就一直享受著省勞模的相應待遇。【詳細】

    白巖松:你這么長壽還能工作,秘密是啥?。?

    胡佩蘭:情感投入。

    白巖松:你最怕啥?

    胡佩蘭:躺在床上不能動,光睜著雙眼給國家要錢。

    白巖松:你最高興的是什么?

    胡佩蘭:我最高興的是看著病人痛痛苦苦而來,高高興興地走?!?/p>

    白巖松:你覺得醫生是個什么樣的職業???

    胡佩蘭:醫生是一個有博愛精神的職業,應該感情投入的職業,應該是有醫德的職業。【詳細】

     
    工作中的胡佩蘭
     

    作為1944年畢業于河南大學醫學部的高材生,胡佩蘭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堅持了70年,接生過的新生兒超過6萬,救過的患者無數。   70歲時,胡佩蘭從原鄭州鐵路中心醫院婦產科主任的職位上退休,但她的心里一直放不下自己的病人。從1993年起,胡佩蘭在一家工廠職工醫院和現在的鄭州市建中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連續坐診了20年,堅持每周出診6天,風雨無阻。

     

    老人的"生活經": 三忘與三不忘

    "人要有'三忘',忘年、忘病、忘愁,也要'三不忘',不忘老人,不忘孤兒,不忘窮人,錢是人民給的,我是在舊社會畢業,在新社會學的技術,能為新社會的人們做點兒事情,我很開心。"胡佩蘭說。

    這位近百歲的老人,說起自己的愿望卻一點兒不"老"不"俗",她說,"過平安的日子,社會和諧,大家共同奮斗實現中國夢。"【詳細】

     
     

    胡佩蘭開藥方很少超百元 稱當醫生不能老想發財

    胡佩蘭的眼中沒有病人的身份及其貧富,只有病情。她看病開藥方很少超過百元,一輩子只開便宜管用的藥。她在當選2013"感動中原"年度人物接受頒獎時吐露心聲:當醫生的第一堂課是醫德課。醫生最開心的事是看著一個個病人帶著痛苦而來,經治療愉快而去,當醫生不能想發財,辦醫院不能總想著"錢錢錢"。

    不管病人再多,不看完胡佩蘭絕不下班。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這種醫德醫風通過胡佩蘭的言傳身教,傳給了學生,傳給了兒孫。【詳細】

     

    結束看診,她會順手拿起一張小紙條,背面特意寫下幾行字——建議去哪個醫院做B超,以及注意事項,都是老人行醫多年精挑細選出的"價格便宜,檢查認真,距離患者相對較近"。記憶中最深刻的一個細節是,她給一個外地患者的小紙條上,清晰地標注上了檢查所去醫院的公交線路。

    一名患者說:"胡主任走到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她醫術好,看病仔細,從不亂開藥。"【詳細】

    胡佩蘭眼中沒有病人的身份及貧富,只有病情。她看病開藥方很少超過百元,一輩子只開便宜管用的藥。口口相傳的醫術醫德,吸引了遠近眾多患者奔向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診室。有時候,慕名前來的患者隊伍一直排到門外走廊上。

    不管病人再多,不看完胡佩蘭絕不下班。于是中午一兩點鐘的時候,附近的居民總是能看到胡奶奶家的保姆站在外面等老人,他們知道:這位不辭勞苦的老醫生又加班了。【詳細】

     
     

    胡佩蘭醫生年輕時的工作照

    當醫生的第一堂課是醫德課;醫生最開心的事是看著一個個病患痛苦而來,經治療后快樂而去;當醫生、辦醫院不能總想著錢、錢、錢!她長期堅持2元掛號費;堅持保證療效前提下開便宜藥,絕不開療效不確切的藥。她說,要讓廣大貧困患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為追求經濟利益開大處方,開貴藥對不住病人。【詳細】

    對話:好醫生要有"三心"  

    記者:如今醫患矛盾劇烈,應該怎樣改善?

    胡佩蘭:雙方要多溝通、多商量。當一名好醫生,要有細心、耐心和愛心,尤其是愛心,是最重要的品質?;颊吣?,也要多體諒,醫生并不是萬能的,不是任何病都能治好,在健康方面,醫生只能是一個拐棍,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患者也要認清這些。【詳細】

     
     

    胡佩蘭當選感動中國人物 捐坐診收入和退休金

    她拿出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50多個"希望書屋",她退休后連續坐診了20年,最大的心愿是讓窮人都看得起病。

    70歲時,胡佩蘭從原鄭州鐵路中心醫院婦產科主任的職位上退休,但她的心里一直放不下自己的病人。

    從1993年起,胡佩蘭在一家工廠職工醫院和現在的鄭州市建中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連續坐診20年,堅持每周出診6天,風雨無阻。其間,她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湊在一起,8年間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

    胡佩蘭被很多人親切地喚為"胡奶奶"。她一生最大的心愿是讓窮人都看得起病,開藥便宜有效,很少超百元……【詳細】

    <
     
    胡佩蘭98歲還堅持出診

    胡佩蘭醫生接生過6萬多名孩子,在婦科病方面也經驗豐富的教授級專家,20年間除去正常的節假日,每周出診六個上午,風雨無阻。胡佩蘭自己不止一次地表示:"我大病看不了,小病還是能看一些的。我老了,更要利用有限的時間守好這個陣地,多為群眾看病。"【詳細】

    年齡最大的"青年志愿者"

    就是這么一位對物質生活幾乎無欲無求,對自己甚至有些"摳"的老人,對病人、對困難群眾卻總是出手大方。2001年春,她聽說共青團鄭州市委征集青年志愿者,便主動打電話報名,說"做好事又不是年輕人的專利"。當年4月,她如愿成為鄭州市第一批注冊青年志愿者。【詳細】

    她留下60多個"希望書屋"

    從2005年起,老人把退休金和坐診收入積攢起來捐建"希望書屋",每月捐款800元,至今已捐款7萬元,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老人的目標是坐診到100歲,捐夠10萬元。老人離世時,離她的目標還有3萬元。在老人遺體告別儀式上,胡大一代表家屬承諾,要完成老人的遺愿。【詳細】

     
     

    家人也心疼老人,多次想把她接到北京養老,但她總拒絕。她說:"光在家里不中啊,不做一點貢獻,那咋能中,人活著不能對別人沒一點用?,F在能干多少干多少,大事干不了就干點小事,在家里光想吃喝,時間長了就癡呆了,就這也不滿意那也不滿意。"胡佩蘭說,自己大病看不了,小病還是能看一些的,自己愿意坐診,病人喜歡來,"都高興"。【詳細】

    腰部帶著鋼板 坐著輪椅"上班"  

    由于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癥,她的腰部束上了鋼板,不能走長路,但是她每天坐著輪椅,風雨無阻堅持出診,在她看來,自己做的是"小事情"。"病人跑多遠來了,如果找不見人,心里肯定會不舒服,這兒收錢不多,來看病的都是一般的老百姓,我只是給病人解決點小問題。"胡佩蘭說。【詳細】

     
    老人家的兒子是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研所所長胡大一。去年,胡大一發了一條微博:"老媽97歲生日,我回鄭州看望。老媽現在仍堅持每天上午坐診。她坐診比我更累。我大多坐著給患者看病。她給患者看病,還要站起來為患者做婦科檢查,會更勞累、更辛苦。我想,她可能是目前堅持上班最年長的醫生。她說還希望再干2年,工作到99歲。"【詳細】
    唐利平現為二七區建中街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她是胡佩蘭老師的徒弟之一。說起恩師,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胡老師為她上的第一課。唐利平說,26年前,我走出校門,第一次見到恩師胡佩蘭,我滿懷希望地想,胡老師一定會給我講很多醫術,誰知胡佩蘭為我上的第一課卻是教我如何做一名好醫生。這個情景,到現在想起還歷歷在目。唐利平說,恩師胡佩蘭從來不開大處方,一般都在十元、三十元左右。【詳細】
    高阿姨說,她和胡佩蘭老師認識已經50年了,年輕的時候高阿姨就已經成為了胡老師的病號。30年前,高阿姨有個難言之隱的病,這個病給她的生活和家庭帶來了嚴重的危機,高阿姨為此痛過、哭過、絕望過。而恰巧這個時候,她成了胡佩蘭的病號。胡佩蘭對高阿姨的病悉心治療,噓寒問暖。每次來看病,胡佩蘭總是問問她的工作如何,問問她的近期情況可好。【詳細】
    那天下著雨,患者并不多,透過診室的門縫,一位老人正一筆一畫地伏案寫著什么,她那滿頭的銀絲在燈光下閃著亮光;身穿白大褂,淺綠色絲巾從她的領口處露了出來,安靜而慈祥,厚厚的鏡片下卻透出睿智。病人一個接一個,老奶奶看得認真,快12點時,病人才看完,老奶奶依然精神頭十足,開始跟記者拉家常,現在診室里有病人找她,就說明還需要她。【詳細】
     
     

    胡佩蘭技術精湛,對工作精益求精,視病人為親人。這是一種高尚的醫德品質。在她的精神感召下,鄭州有多個"胡佩蘭"正成長。【詳細】

    她懸壺濟世不僅醫病,更是療心  

    胡奶奶,我也要當醫生了,您知道嗎?是您慈祥的微笑讓我第一次忘卻了看病的恐懼,您感動了中國,也讓我立下了當醫生的志愿,我會接過您手里的聽診器做一個好醫生。【詳細】

    她身上的奉獻精神讓我深深感動  

    去內室給病人檢查,她都是扶著桌子起身、扶著墻角門框移動,再扶著返回,按著桌子緩緩坐下,學生要扶她,她倔強地擺擺手。她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里。【詳細】

    記者調查:眾人眼中的胡佩蘭  

    胡佩蘭的保姆王蘭花:她個性很強!每天6點準時起床,去衛生間洗漱都自己完成,脫衣穿衣也自己完成,碰都不讓碰。家里訂有很多報刊,醫學、時政方面的都有。【詳細】

    李靈 為免學生學費欠8萬元外債

    河南周口東新區許灣鄉希望小學校長,因免除全校三百多名學生的學費,李靈自己已經欠下八萬元的外債。為了能讓孩子們坐在寬敞的閱覽室里看書,不顧炎炎烈日,在鄭州的街頭收廢舊書本。而她每天的伙食只有兩個燒餅。她把愛與溫暖帶進了鄉村學校的課堂,她是讓全國人民尊敬的"80后最美鄉村女校長"。

    武文斌 因過度勞累犧牲在救災一線

    河南省鄧州市人,2002年12月入伍,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武文斌所在部隊接到緊急趕赴災區抗震救災的命令,被連隊安排留后的武文斌主動請戰。部隊到達災區后,他和戰友們始終奮戰在第一線,終因過度勞累誘發肺血管畸形破裂,犧牲在抗震救災一線。

    李隆 參加滅火搶險救援2000余次

    河南開封市人,鄭州市公安消防支隊特勤大隊副大隊長,先后參加滅火搶險救援戰斗2000余次,分別從火場、水中、井下、高樓搶救群眾700人。特別是在參與鄭州高危煙囪救人、漯河特大液氯泄漏事故、開封抗洪搶險、陳寨冷庫貨架倒塌以及赴川抗震救災戰斗中,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謝延信 照顧亡妻的三個親人30多年

    河南省滑縣半坡店鄉車村人。是焦煤集團鑫珠春工業公司機電科的一名普通員工。自1974年以來,謝延信用自己的愛心、孝心和責任心全力照顧亡妻的三個親人——癱瘓在床的父親、喪失勞動能力的母親、先天呆傻的弟弟,大孝至愛,感人至深。

    李劍英 保護村莊三次放棄跳傘求生

    河南鄭州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兵某部正團職飛行員,2006年11月一次訓練結束下降過程中,所駕駛飛機不幸撞上鴿群,為避免跳傘后飛機墜落村莊,李劍英毅然決定改跳傘為迫降,先后三次放棄跳傘求生機會,為保護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幸殉難。

    王百姓 親手拆彈1.5萬多枚

    全國知名排爆專家,現任河南省公安廳治安總隊調研員。30余年來始終戰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線,多次臨危受命,親手排除各類炸彈1.5萬多枚,處置大小爆炸現場無數,是公安系統唯一沒有傷殘、排爆沒出過一次差錯的全國勞模。

    魏青剛 三次跳海救落水女

    河南信陽固始縣人,2005年8月,在青島做裝修工的魏青剛不顧危險,三次跳入海中,從大浪中救出一名落水女青年,不愿透露姓名的他"從人群中一躍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

    洪戰輝 帶著撿來的妹妹上大學

    河南省西華縣人,從小家境貧寒,讀高中起帶著撿來的妹妹艱苦求學,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年幼的妹妹,靠做點小生意和打零工維持生活,并把妹妹帶到自己上大學的異地他鄉上學,已經照顧妹妹整整12年!

    任長霞 美女局長40歲就因公殉職

    原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她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決了十多年積累的控申積案,2004年在偵破"1·30"案件中發生車禍,搶救無效,因公殉職,年僅40歲。

    張榮鎖 懸崖上為鄉親們鑿出通道

    河南省輝縣市回龍村總支書記,捐出自己辛勤勞動掙得的百萬家產帶領村民開山、修路、致富。他在懸崖峭壁上為鄉親們開鑿出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更在人們的心中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

    "人"字固然好寫,但是,要書寫一條大寫的人生之路卻不容易,既要有人生目標的選擇與規劃,也有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與那些有錢的人相比,她們算不上富足;與那些有地位的人相比,她們算不上高貴,但她們人生之路的步步腳印,卻散發著光芒,她們的身上留著烙著深深的河南印記:胸懷夢想、腳踏實地、執著頑強、勇于奉獻……
    網友評論 編輯:仝瑞勤 美工:趙勝男 技術:張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