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厚,黃土黃,黃土里長出了梆子腔。”誕生于中原大地的戲曲藝術,帶著天生的民間性格,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無論是豫劇的激昂豪放、曲劇的清新柔美還是越調的蒼勁沉雄,都滲透著中原人的群體性格,都關照著普通百姓的好惡愛恨,是世世代代中原人民審美心理沉淀的結晶。那一臺臺在全國贏得如潮好評的劇目,那如火如荼的戲迷演唱活動,那遍地開花的戲曲茶樓,那備受關注的“梨園春現象”,共同構成了河南戲曲文化的獨特景觀。
打造豫劇品牌?弘揚民族文化豫劇是河南的一張文化“名片”。其獨特的美學風格以及通俗易懂的藝術特性,不僅在全國擁有數量眾多的專業表演團體和龐大的觀眾群,而且還推出了一大批享譽全國、有著一定藝術水準的豫劇精品劇目。 豫劇代表人物
曲子戲![]() 河南曲劇:中國最年輕的劇種曲劇是怎么形成的?根在哪里?在登封市潁陽鎮的李洼村,“3歲的孩子都會唱曲劇”,村民們都堅信河南曲劇的誕生地就在他們李洼村。一些嵩山文化研究者也認為李洼村是曲劇的故鄉。 曲劇的前身是高蹺曲子,從高蹺曲子到河南曲子,經過了三部曲,即高蹺曲子——臺子曲子——舞臺曲子(河南曲子),這三部曲都是在潁陽鎮李洼完成的。“民國”十五年,也就是1926年春末夏初,臨汝縣鄭鐵樓村朱萬明的高蹺曲子班來到李洼村賣藝謀生。當時的保長李祖白安排他們住在李家祠堂,村里的人熱情招待他們。誰知朱萬明等人在村里擺開場子剛唱了半天,就下起了大雨,五六天后才放晴,地上到處是沒過腳脖的污泥,踩高蹺是不能了。
河南曲劇八十年:經風霜雪雨 終登大雅之堂律曲悠悠嵩岳動,百花怒放梨園新。河南曲劇,走過了80年的歷程。80年間,它沿著坐班清唱、高蹺曲子、高臺曲、現代曲劇的軌跡,一路走來,從一種民間玩友自發組織的娛樂活動逐步發展成為河南省第二大劇種,在全國300多個地方戲中影響力排名前十位,又被國務院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越調之鄉![]() “鄧州越調”響徹宛城“鄧州越調”原稱“南陽大越調”,是越調流派“下路”越調的代表,又稱“豫西越調”。“鄧州越調”于2009年被列為省級非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1年5月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 河南越調:挽留穿越千年的曲調"滿城鑼鼓萬人迷,村村都有越調戲",這曾真實地再現了河南越調的盛況。但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進程中,越調舉步維艱,每況愈下····· 遠望祁山心潮滾 極目秦嶺思緒紛
難忘大舞臺上那飄逝的水袖
百年堅守![]() 河南:好政策催生戲曲新局面 河南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說,中原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本身就是厚重、大氣的,全省戲劇創作者立足中原文化沃土,注重優勢題材的挖掘,這樣的創作方向是正確的,很好地發揮了我們河南的自身優勢,彰顯了我們河南的特色。而且,河南省戲劇團體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各個劇團不停地創作、排練、演出,給戲劇創作者提供了將文字轉化為舞臺藝術的前提。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寫出來的劇本得不到使用,他們的信心、靈感和歸屬感都會受到打擊,熱情就有可能減淡。 河南戲曲或衰微:熒屏化、自娛化、典雅化、名段化
河南是戲曲大省,劇團和從業人員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但扭轉不了戲曲日漸邊緣化的趨勢、改變不了劇團在困難中掙扎的現實;戲曲發展雖然困難重重,但是還有一定的生存、發展空間,在困境中一樣能創造出希望和輝煌。 中原名士“論道”河南戲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