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厚,黃土黃,黃土里長出了梆子腔。”誕生于中原大地的戲曲藝術,帶著天生的民間性格,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無論是豫劇的激昂豪放、曲劇的清新柔美還是越調的蒼勁沉雄,都滲透著中原人的群體性格,都關照著普通百姓的好惡愛恨,是世世代代中原人民審美心理沉淀的結晶。那一臺臺在全國贏得如潮好評的劇目,那如火如荼的戲迷演唱活動,那遍地開花的戲曲茶樓,那備受關注的“梨園春現象”,共同構成了河南戲曲文化的獨特景觀。

    豫劇概況

    豫劇

      豫劇誕生于清乾隆年間,歷經崢嶸歲月而常盛不衰。到了近現代,豫劇表演藝術更是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僅坤角就孕育催生了聞名遐邇的常、陳、馬、閻、桑等名家,受到海內外無數戲曲愛好者和戲迷們的熱烈追捧。據文化部統計,全國文化部門直接管理在編的豫劇表演團體220多個,廣泛傳播于全國13個省區,是除了國粹京劇,全國最大的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打造豫劇品牌?弘揚民族文化

    豫劇是河南的一張文化“名片”。其獨特的美學風格以及通俗易懂的藝術特性,不僅在全國擁有數量眾多的專業表演團體和龐大的觀眾群,而且還推出了一大批享譽全國、有著一定藝術水準的豫劇精品劇目。

    豫劇代表人物

    • 常香玉:“心中有戲比天大”

      一個劇種,因她而日益興旺;一種精神,緣她而落地生根。

      常香玉無疑是豫劇的一面旗幟。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始終恪守自己提出的“戲比天大”的諾言,形成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歡的豫劇常派藝術;她一生愛黨愛祖國,視人民為親爹娘,為抗美援朝捐獻戰斗機,抱病慰問建筑“鳥巢”的農民工……

     

    • 馬金鳳

      馬金鳳:一輩子難離舞臺

      豫劇馬派創始人、五大名旦之一的馬金鳳,被公認為是20世紀舞臺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之一。被授予“豫劇藝術終身成就獎”。

      昵稱劇壇壽星,美譽洛陽牡丹。她因豫劇而年輕,豫劇因她而璀璨。她擁有四代觀眾,她寄托著五大名旦的歷史掛牽。馬派藝術溪成河,河成江,江成海,她仍然在掛帥,她演繹著九十登臺的梨園神話。她是不老仙。

    曲牌行當

    豫劇曲牌行當豫劇文場中的傳統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吶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手镲、小鑼和梆子等。角色行當由“生旦凈丑”組成。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豫劇流派

    豫劇流派“豫劇流派可分為因流傳地域、語音不同形成的區域性藝術流派,以及藝術家表演、唱腔風格、弟子傳承不同形成的風格流派。豫劇主要有六大音樂流派,包括,祥符調、豫西調等。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沒有女演員。出現了女演員后,逐步形成了以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五大名旦為代表的表演流派。

    曲子戲

    曲子戲

    河南曲劇:中國最年輕的劇種

      曲劇是怎么形成的?根在哪里?在登封市潁陽鎮的李洼村,“3歲的孩子都會唱曲劇”,村民們都堅信河南曲劇的誕生地就在他們李洼村。一些嵩山文化研究者也認為李洼村是曲劇的故鄉。

       曲劇的前身是高蹺曲子,從高蹺曲子到河南曲子,經過了三部曲,即高蹺曲子——臺子曲子——舞臺曲子(河南曲子),這三部曲都是在潁陽鎮李洼完成的。“民國”十五年,也就是1926年春末夏初,臨汝縣鄭鐵樓村朱萬明的高蹺曲子班來到李洼村賣藝謀生。當時的保長李祖白安排他們住在李家祠堂,村里的人熱情招待他們。誰知朱萬明等人在村里擺開場子剛唱了半天,就下起了大雨,五六天后才放晴,地上到處是沒過腳脖的污泥,踩高蹺是不能了。

     

    河南曲劇八十年:經風霜雪雨 終登大雅之堂

    律曲悠悠嵩岳動,百花怒放梨園新。河南曲劇,走過了80年的歷程。80年間,它沿著坐班清唱、高蹺曲子、高臺曲、現代曲劇的軌跡,一路走來,從一種民間玩友自發組織的娛樂活動逐步發展成為河南省第二大劇種,在全國300多個地方戲中影響力排名前十位,又被國務院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文化汝州與河南曲劇

      曲劇俗稱"高臺曲"、"曲子戲",20世紀20年代誕生于河南省汝州市,是全國第八大劇種、河南省第二大劇種,已經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幾十年來,經過發展,我國涌現出一大批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如張新芳、王秀玲、馬琪、海連池、胡希華等,他們為曲劇的繁榮發展嘔心瀝血,做出了杰出貢獻。

    曲劇領袖

    • 張新芳

      曲劇皇后:張新芳

      是她,首先打破曲劇男扮女裝的傳統,開創女扮女角的先例,成為曲劇的第一個女演員;是她,與同行們一起,將曲劇發展成河南省第二大劇種。

    • 王秀玲

      活林黛玉:王秀玲

      在多數人印象里,河南戲粗獷豪放,很少細膩纏綿。但1955年,曲劇《紅樓夢》卻轟動一時,不僅在鄭州連演不衰,而且晉京演出也大受好評。

    • 馬騏

      “活寇準”:馬騏

      馬騏,自幼從藝于四十年代聞名川、鄂、豫地區頗有名氣的小生馬文才先生。是河南曲劇的第一代曲劇演員,洛陽曲子代表人物。

    • 海連池

      小蒼娃:海連池

      “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一路上受盡了饑餓熬煎……”這膾炙人口的唱段,立刻讓人們想起《卷席筒》,想起了小蒼娃,就想起了海連池。

    越調之鄉

    越調

    “鄧州越調”響徹宛城

      “鄧州越調”原稱“南陽大越調”,是越調流派“下路”越調的代表,又稱“豫西越調”。“鄧州越調”于2009年被列為省級非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1年5月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

    河南越調:挽留穿越千年的曲調

    "滿城鑼鼓萬人迷,村村都有越調戲",這曾真實地再現了河南越調的盛況。但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進程中,越調舉步維艱,每況愈下·····

    遠望祁山心潮滾 極目秦嶺思緒紛

    • 河南越調

      河南越調的前世今生

      有關于越調的起源,流傳有多種,其說法不一。其中之一據說越調原本被稱為"月調",乃系中國古代戲曲的一般地方劇種所共同擁有的"平、背、側、月"的四種調門之一。根據現存的資料考察,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越調已經在南陽一帶地方廣泛地流行開來。

    難忘大舞臺上那飄逝的水袖

    • 申鳳梅

      梨園絕唱 “活諸葛”

       申鳳梅一生傾心塑造了六個諸葛亮形象,從小生到老生不同時期的六個諸葛亮各不相同,用申鳳梅自己的話說,這叫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在《諸葛亮吊孝》中諸葛亮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血氣方剛,《收姜維》中的諸葛亮穩健沉著。

    • 戲里戲外她都是恩師

      越調演員申小梅當選為十七大代表,她說:“我幸運地拜了申鳳梅為恩師,在她的教誨下,我才在戲里戲外都取得一些成績。”回想起恩師,申小梅說:“老師對我要求很嚴,老師去世后,我還是按老師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

    百年堅守

    河南:好政策催生戲曲新局面

      河南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說,中原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本身就是厚重、大氣的,全省戲劇創作者立足中原文化沃土,注重優勢題材的挖掘,這樣的創作方向是正確的,很好地發揮了我們河南的自身優勢,彰顯了我們河南的特色。而且,河南省戲劇團體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各個劇團不停地創作、排練、演出,給戲劇創作者提供了將文字轉化為舞臺藝術的前提。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寫出來的劇本得不到使用,他們的信心、靈感和歸屬感都會受到打擊,熱情就有可能減淡。

    河南戲曲或衰微:熒屏化、自娛化、典雅化、名段化

     

      河南是戲曲大省,劇團和從業人員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但扭轉不了戲曲日漸邊緣化的趨勢、改變不了劇團在困難中掙扎的現實;戲曲發展雖然困難重重,但是還有一定的生存、發展空間,在困境中一樣能創造出希望和輝煌。

    中原名士“論道”河南戲曲

    • 河南戲曲

      精致讓戲曲變成小文化

      戲曲發展至今,距離戲曲本體越來越遠。評獎變成了比投資的游戲······

    • 河南戲曲

      戲曲創作環境更嚴峻

      戲曲目前是在艱難中掙扎,困苦中前行,最大的功績是使戲曲還沒有倒下去。

    • 河南戲曲

      河南戲曲被非戲曲化

      戲曲曾經是主流藝術,甚至是超主流藝術,但毋庸諱言,戲曲鼎盛與輝煌已經漸行漸遠。

    • 河南戲曲

      河南戲曲:缺錢缺人才

      沒有人才就沒有好戲,沒有好戲就沒有市場,如此惡性循環,戲曲的前景能好到哪里去?

    • 河南戲曲

      精品是戲曲發展趨勢

      戲曲的生存發展,不是創作了多少部作品,而是有沒有觀眾認可的經過歷史檢驗的經典力作。

    • 河南戲曲

      傳統戲曲需要再創新

      戲曲正處在遺產邊緣,但還有觀眾和市場,在文化轉型期不能輕易判斷一種文化失去了價值。

    高清圖集
    上一張
    下一張

    河南戲曲“十八變”

    河南戲曲還在危機當中,既是戲曲本身的問題,也是大環境的問題,外來文化的沖擊使戲曲人失去了自信,流行藝術的沖擊使戲曲人失去了創作的標準,心態的浮躁和成本的提高使戲曲雪上加霜。特殊時期河南戲曲需要政府、戲曲家、社會來呵護, 在大環境發生變化后,戲曲還會“活得”更好!

    13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