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全國范圍內共有逾140萬人通過報名審核。其中,競爭最激烈的職位的考錄比高達6980∶1,“公務員熱”依舊持續高溫。不過,在眾人打破腦袋要擠入“圍城”的同時,也有一些人作出了“逆向”的選擇:“花4年考上公務員,干1個月辭職”、“公務員辭職潮來了”、“深圳公務員‘降溫’,去年231名公務員離職”……選擇“去”或“留”原因何在?公務員的職業形象是否被過度抬高或“妖魔化”?

    2014年度公務員報考人數超過130萬

    2014年度公務員報考人數超過130萬,除了大專、本科生,報考者中不乏研究生、博士生。河南媒體通過調查收集民眾看法,60.6%的受訪者羨慕公務員,57.1%的受訪者覺得,僅就學歷而言,公務員可謂“人中龍鳳”,但受訪中六成公務員想過“辭職”,最終卻無一人辭職。(河南商報)

    春節后各地掀起跳槽熱 公務員也加入跳槽大軍

    拿完年終獎離職、換個新工作漲工資的普遍心理,導致春節后的一段時期成為年度跳槽季,其中跳槽最多的是服務業;其次是傳媒業、IT業;最少的是教育行業。調查顯示,七成網友“騎驢找馬”,政府雇員、公務員也加入節后跳槽大軍。

    “從1月到現在,我們單位走了5個人,有的是裸辭。”昨日,在一家省級事業單位從事行政工作的李旭告訴記者,“其實他們的辭職對我個人的沖擊挺大的。”[詳細]

    公務員“辭職潮”會否到來?9成受訪者稱不可能出現

    十八大以來,很多公務員發現頭上的“金箍”越來越緊,“官”越來越難當。還有專家結合十八屆三中全會大背景,大膽預測,“公務員辭職熱即將到來”。

    隨著媒體關于基層公務員現狀的接連報道,人們開始從另外一個角度審視外表光鮮的公務員群體。另一方面,2014年公務員報考人數再創新高。人們很難想象,在火爆的“國考”背后,真的會有“辭職潮”嗎?[詳細]

    商丘等全國多地鼓勵公務員辭職補償優厚 無1人響應

    針對“公務員辭職潮”是否會發生的爭論,很容易令人想到多地曾出臺過的“鼓勵公務員辭職”政策。這些政策大都是在爭議中出臺,最后面臨一個尷尬的結果:應者寥寥。

    “據我所知沒有一名公務員為此而辭職。”商丘市委組織部一工作人員說:“幾個月后就不了了之了,因為那些措施與公務員法的一些規定相違背。”[詳細]

    調查稱河南六成公務員想過辭職 但最終無1人辭職

    在河南,記者調查發現,受訪者中想過辭職的公務員近六成,但最終無一人辭職。一些剛入職的年輕公務員在經歷了短暫工作后,覺得與自己想象的工作狀態相差很遠,于是想到辭職,但考慮到穩定、待遇、家庭等因素不會選擇辭職。當然,更多的人留了下來,還是為了最初的理想。[詳細]

    2014江蘇公務員考試首日報名遇冷 七成要求工作經驗

    2014年江蘇省公務員考試計劃招錄6000多人,昨天報名首日下午5點多,不少崗位顯示報名成功人數都是“0”,人數最多的,也只有15人報名。在公務員“日子不好過”以及“辭職”等傳聞的背景下,公務員不再是“香餑餑”了嗎?今年的“公考熱”降下來了嗎?[詳細]

    解碼溫州公務員考試:36人取1人 辭職比例非常低

    最近五年,溫州公務員平均考錄比為36.4:1,這意味著每36.4位考生中,只有一人能如愿被錄取。從去年開始,因為公務員各項福利縮水,不少人吐槽公務員“沒名堂”。有人比喻公務員隊伍為“圍城”,實際上,吐槽歸吐槽,真正從公務員圍城內突圍的人微乎其微。 [詳細]

    透視浙江省公務員考試降溫 考公熱出現拐點?

    今年,浙江省27.7萬人報名參加公務員考試,這個數據相較于去年的36.34萬人的報名人數,減少近9萬人。記者從公務員局考錄處了解到,各個崗位報名人數較少,未出現“爆棚”現象。省考報名數四年來最低,考公務員熱出現拐點了嗎?[詳細]

    河北5年主動辭職公務員255人 辭職率僅0.017%


    福利削減、禁令頻出,公務員的“金箍”變得越來越緊,公務員會迎來“辭職潮”嗎?以河北為例,2006年到2010年各級行政機關主動辭職公務員人數為255人,平均每年50人左右。河北約30萬公務員。公務員年辭職率僅為0.017%。而中國各行業平均離職率是15.9%。[詳細]

    湖北鄉鎮公務員生存狀態調查:收入低、壓力大、空間小


    “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去年來,很多基層公務員有這樣的共同感受,也引發了他們"曬"工資和吐槽的熱潮。前幾天,蘄春縣株林鎮黨委書記陳菊珍向媒體抱怨,作為一名正科級干部,每月工資2400元,“隨便一個打工的都掙得比我多”。[詳細]

     

    公務員談辭職純屬瞎談 擠破頭進來 誰走誰傻

    劉博畢業于武漢一所名牌大學,研究生學歷,現在新鄭市一家單位做公務員。盡管許多時候,他的工作都是寫寫材料,在辦公室打雜,天天唯唯諾諾,但他從沒想過離職,“好不容易擠破頭進來,誰現在走誰傻。”

    對于中央的各項禁令,劉博覺得對自己影響并不大:作為基層公務員,本身平時就沒什么福利,沒灰色收入,也沒有大吃大喝的機會。【詳細】

     

    “誰會輕易辭職?至少我沒有這個勇氣”

    但是羨慕歸羨慕,一番糾結過后,張浩還是選擇“堅守”。“出去闖蕩可能效益高,但風險也大。相比較而言,公務員還是很穩定的,基本能實現旱澇保收,不過也別指望掙大錢。現在考公務員還是很難的,誰會輕易辭職?至少我沒有這個勇氣。”【詳細】

     

    “只要不犯錯,我不會老無所依”

     

    雖然聽說過十八大召開后,中央明確表態“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也有“鐵飯碗”要打破的說法,但安哲并不擔心,“只要不犯錯誤,我能挨到退休,這個就是鐵飯碗啊,最起碼我不會老無所依。”盡管也有諸多苦惱,但安哲從未想過離職,自己這輩子最好的年華已經給機關了,這時候再出去,既不是一個好時機,也不知道該做什么。【詳細】

     

    15道禁令卡住“灰色收入”基層公務員辭職漸多

    “早就有過辭職的想法,但迫于家里的壓力至今才付之行動。”就職于北京某街道辦的鄒海潮(化名)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基層公務員的工資不高,而且干的活都比較瑣碎,想擺脫這種情況惟一的途徑就是升遷,但升職哪有那么容易,“去年的那些禁令無非是逼迫我做出決定的最后一根稻草”。【詳細】

    在過去的一年,在多項規定的限制下,“公務員難做”成了許多基層公務員苦不堪言的吐槽。面對由來已久的“鐵飯碗”隱藏的灰色收入,不少人指責公務員矯情。

    春節期間,記者走訪基層公務員發現,面對單位福利嚴重縮水,很多人想辭職卻只能“有心無力”。能力欠缺,升職空間狹窄,職業自由度小……【詳細】

    堅持了一個多月,劉茜也開始入鄉隨俗“忙活自己的事情”了。她每天把大量時間都用在上網、繡十字繡上,在鄉鎮做公務員3年多時間,她繡了五六幅作品。日子就這么一天天過著。劉茜突然覺得自己的工作枯燥極了,每天就是打字、做報表這些事情,“初中生就可以勝任,沒有技術含量。”她坦言,這樣的工作遠離了她的初衷。【詳細】

    “在村官的崗位上干了大半年,我漸漸意識到一個問題。即使將來當了公務員,性質應該和現在差不多,就是做一些事務性工作,這和我大學專業關系不大,其實哪個專業的人都能做。”王娟說。

    邵新明記得,這位同事告訴自己:加班、辛苦并不是大問題,離職主要是覺得個人價值得不到體現。“他告訴我,如果當公務員只為求安穩,那么誰能為了安穩壓抑一輩子個性?即使硬挺下來,也不會快樂。”【詳細】

     

    月薪5000仍是月光族 加班成常態

     

    “一來是工作很辛苦,你沒看年前那段時間,我們忙得啊,加班都成常態了。”許女士告訴記者,在他們單位,女性也得是個工作狂,遇著大案子的時候,加班甚至得加通宵。至于薪水,前幾年看還好,這幾年的失落感越來越重了,供個車子、日常支出,再偶爾攤上個喜宴,一不小心就“月光”了,【詳細】

     

    基層公務員工作枯燥 工資不高

     

    “他們不了解,其實我們工作很忙,而且是重復工作,很枯燥。”對于普通民眾看法,一名平頂山市基層公務員李某告訴記者。

    除基層工作忙,受訪的60名基層公務員中半數表示工資在3000元以下。一些剛入職的公務員稱,別人看到的是“光鮮外表”,其實如果不啃老,他們很多人都不敢奢望買房。【詳細】

     

    公務員職業困境:熬出頭太難

     

    “發展空間太小,熬出頭太難!”是公務員常有的抱怨。有人一輩子只能做科員,進一步都難。有個親戚在市委呆了30年,到退休才是一個主任。媒體報道,公務員抱怨:工資職位七八年沒變,到現在還是單位一小科員。【詳細】

    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張廷銀:“辭職潮”缺乏社會土壤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確實有公務員“辭職潮”,和當時相比,現在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務員辭職的原因、背景和動機都早已不同。市場經濟經過二三十年發展,已經日趨完善,目前社會不會有那么大的機遇,也沒有那么大的趨勢,即便是當時,辭職下海發財的畢竟是少數,有的人混不好,更是不愿意辭職。[詳細]

    中央黨校退休教授王貴秀:福利削減引發“辭職潮”不太現實


    總體來講,公務員在社會中待遇比其他人優越,如果僅僅是因為禁令,辭職的可能性不大,畢竟削減的福利,都是相對來說無關緊要的,實際上不起什么作用,不影響整體隊伍。國家執政,首先必須保證公務員隊伍的穩定,以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觸動公務員隊伍,一定時期內引發“辭職潮”,這不太現實。[詳細]

    河南社科院副院長劉道興:市場經濟發展 公務員仍是中堅力量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經濟管理、資源管理等相關部門,影響還是很大的,可能和市場經濟相關的機構會壓縮,但是對于公共服務、環境保護、基礎建設等部門,不僅不能減弱,還需要加強,這方面可能反而要補充公務員。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程,在此期間,公務員還是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詳細]

    鄧正耳:公務員想辭職卻不辭的現實緣由與考量


    人去人留,在企業應該說是再正常不過了。但近年來,事業機關單位選擇離職的公務員不足全部人數的2%,也就是說,絕大多數還是留了下來。隨著近來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的頒布,大力推進廉政建設,絕大多數公務員的福利待遇大打折扣,而且短時間內看不出來待遇會有明顯好轉的情況下依然選擇留守,肯定也有其現實緣由與考量。[詳細]

    如何讀懂公務員的“風光”與無奈

    公務員的“風光”似乎無需贅言,相比風光,大多公務員的無奈恐怕是許多人難以想象的。事實上,公務員也分三六九等,也有地區差別。普通公務員即便再苦再累,加班加點,也照樣有買不起房買不起車的,生活捉襟見肘者大有人在。特別是對于中西部地區的基層公務員,其生活狀態就更加艱難。[詳細]

    公務員想辭職又不辭職說明了什么?

    公務員想辭職又不辭職,一方面說明公務員的收入仍然不低,讓他們難以放棄這個誘人的職位。另一方面說明某些公務員的能力有限,不能找到比公務員收入更高的工作。如果公務員的收入真的很低,比普通工人低,那么相信他們會跳槽的;如果他們的能力很強,能夠找到比公務員收入更多的職業。[詳細]

    公務員辭職念頭為何沒化作行動

    公務員有辭職念頭卻無辭職行動,一方面固然如調查所呈現的,與“穩定、家庭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面相關社保體系的“封閉”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公務員的正常流動。目前公務員的養老保障可以說“自成體系”,完全由財政埋單,不僅不用自己掏錢,退休后所得還遠遠高于企業職工。[詳細]

    公務員辭職需暢通“最后一公里”

    針對公務員“想辭職”,既不能簡單地說:“走好,不送”,也不必“盛情挽留”。事實上,暢通公務員隊伍的出口問題一直推進不快,主要是卡在“最后一公里”。何不借機推進公務員制度改革,進一步拓寬出口,讓人才比較容易地流動,同時,也進一步強化公務員的職業屬性。[詳細]

    誰在公務員辭職背后“大驚小怪”?

    社會對公務員職業的過度追捧表現出來的是社會的一種病態。總是覺得公務員職業是那么神圣,高人一等,和工人、農民就是不一樣,從而使大眾對公務員辭職“大驚小怪”,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雖然中國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但再有傳統,也逃不過他本身就是一種職業的本質。[詳細]

    曲征:理性看待公務員辭職現象

    說來說去,公務員不過是個職業而已,理應與其他職業一樣,有人進來,有人出去,公務員“跳槽”、“辭職”應該成為一種常態。因此,不妨理性看待公務員辭職現象,也應該將公務員當做普通職業來看待,既不要抬高其職業地位,也不要將其“妖魔化”。[詳細]

    其實,個人與職業都有一個互相適應的過程,適應了就不會辭職,不適應就會辭職,職業關系人生幸福,對于感覺不幸福的職業,辭職很好。因此,公務員辭職很正常,我們不應該將其妖魔化。總之,我們需要的是正確的認識公務員辭職的原因,不必憤世嫉俗,更不必妖魔化公務員隊伍建設。

    編輯:仝瑞勤

    鳳凰網河南頻道出品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鳳凰網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