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近一個月,秋季新學期就要開學了,多個省市近日陸續發布普通高校學費上調信息,部分省份平均漲幅高達50%。
業內人士指出,一些高校近年來投資增長過快,導致債務負擔加重,一邊"亂花錢"一邊"喊缺錢"的現象值得警惕。
河南高校收費現狀如何,鳳凰河南邀您一起調查……
今年以來,江蘇、貴州、浙江等省相繼公布秋季普通高校學費新的執行標準。2013年,福建、廣西、山東、湖北、湖南等地陸續發布普通高校學費調整信息。
今年6月,寧夏在舉行價格聽證會后,公布普通高校的學費漲價新標準。按照新標準,文史類學生每人每學年由2600元調整到4000元,理工農類由2800元調整到4400元,醫學類由3000元調整到5300元,藝術類由6500元調整到8000元。其中,文史類、理工農類、醫學類的學費漲幅均超過50%。
今年考取廣州醫科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生說,學費每年要交2.8萬元,住宿費每年1200元。"算下來,讀3年研究生花費要8萬多元,對于部分來自農村的同學來說,學費已經成為沉重的負擔。"[詳細]
“一年近萬元的學費相當于我們農村家庭一年的收入,學費大幅上漲聽過我們的聲音嗎?”學生家長王霞認為,要漲價先要給社會交出一份教學成本的透明賬單。
近期,全國多地公布了高校學費上漲標準,部分高校專業漲幅高達50%。實際上,在教育部2007年出臺的關于高教學費的5年“限漲令”到期之后,從2013年開始,全國各省份便紛紛上調高校學費,被公眾稱為“報復性上漲”。[詳細]
多位高校負責人稱,從2000年至2012年,全國高校的學費基本維持不變,但十幾年間,社會物價水平和學校辦學成本大幅上漲,各高校普遍感到較大的經費壓力,特別是公共財政投入不足的省屬高校壓力更大。
從目前各地上調學費的具體操作看,都組織了聽證會,但是,聽證會給人的感覺是走過場,該怎么漲還是怎么漲,為此,有必要給學費定價設定基本的標準。向大學生收取學費,理論基礎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攤理論,確定大學學費標準,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是多少,其二,受教育者分攤多少比例。[詳細]
推高高校學費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高校管理的機制問題,非教學科研的部門太多,管理人員太多。相比于關注上漲現象和上漲幅度,上漲背后的原因才是最需要深思的。"首先,學費上漲有其必然性的動力。第二,與目前的教育體系和對高校投入的方式有很大關系。第三,也是高校大擴招、大建設必然導致的后果。第四,與高校的管理機制有關。第五,與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大環境有關。[詳細]
教育部曾于2007年明確要求大學學費五年內不得上漲,現在禁令大限已過,于是各地大學學費出現了報復性反彈。除了"組團"上漲外,各地大學學費上漲,正呈現出"相互攀比,你追我趕"的態勢。譬如,今年考取廣州醫科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生說,學費每年要交2.8萬元,住宿費每年1200元。算下來,讀3年研究生花費要8萬多元,對于部分來自農村的同學來說,"考得上,念不起"已成為真實寫照。"[詳細]
大學學費當然可以上漲,但卻必須以財務透明與監管公開為前提。而反觀國內高校學費的上漲,作為公立大學,究竟獲得了多少財政投入,生均經費與運營成本幾何,往往是一本糊涂賬。缺乏足夠的財務透明度與嚴格的財務監管,大學學費的上漲,不僅顯得相當隨意,更難有說服力。而之所以此時此刻打起"學費上漲"的算盤,國內大學面臨生源縮減,依靠擴招來實現學費收入增長的算盤無以為繼,生源不夠,漲學費來湊,恐怕才是真實原因。只不過,漲價之前的性價比尚且難以被越來越多的海外求學者認可,學費上漲之后會否進一步降低性價比,并進一步形成生源的惡性循環,恐怕絕非杞人憂天。 [詳細]
當然,高校學費不是說不可以上漲,但是,在當前環境下不能上漲,因為關于高校學費的諸多問題還沒有解決,不能再讓我們公民糊里糊涂的背上高等教育的沉重包袱了。高校學費關系每一個公民的家庭支出成本,關系人們對教育投入與產出的效益評估,關系大學教育的形象地位,高校學費上漲之風不能刮,必須趕緊打住。即使高校學費上漲,也應該首先讓高校成本成為本陽光賬本后再說。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