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游客正在參觀洛八辦。 受訪者供圖\u003c/p>\u003cp>7月25日,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以下簡稱“洛八辦”),一枚斑駁的銅質證章靜靜陳列于玻璃展柜中,來自洛陽市巨龍小學的孩子們正在聆聽講解員講述這枚證章的故事。\u003c/p>\u003cp>這枚直徑約3厘米的“第十八集團軍駐洛辦事處”證章,雖已褪去漆色,卻承載著豫西抗戰的崢嶸歲月,成為串聯起八路軍在河南敵后斗爭史的關鍵物證。\u003c/p>\u003cp>\u003cstrong>  證章之謎:水井中的紅色密碼\u003c/strong>\u003c/p>\u003cp>這枚證章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u003c/p>\u003cp>1971年,洛八辦舊址修繕時,工人在南院水井中打撈出120余件抗戰文物,其中便包括這枚刻有“廿九年用”字樣的銅證章。經考證,民國“廿九年”對應公元1940年。1942年初,洛八辦工作人員在秘密撤離時,為避免重要標識落入敵手,將證章與文件、武器等一同投入水井,使其得以保存至今。\u003c/p>\u003cp>“這枚證章是國共合作背景下,我黨在國統區公開活動的實物見證,更是豫西抗日根據地與延安保持聯絡的‘紅色通行證’。”洛八辦館長王偉說。\u003c/p>\u003cp>證章的工藝細節亦暗藏玄機:外圈陽刻的集團軍番號與五角星標志,彰顯其官方屬性;背面殘留的別針扣環,則暗示它曾頻繁用于人員身份核驗。\u003c/p>\u003cp>\u003cstrong>  洛八辦:豫西抗戰的“紅色樞紐”\u003c/strong>\u003c/p>\u003cp>1938年10月,隨著日軍逼近黃河防線,中共中央決定在洛陽設立公開辦事機構。經與國民黨第一戰區長官衛立煌協商,劉向三率10余名干部籌建“第十八集團軍駐豫通訊處”,后更名為第十八集團軍駐洛辦事處。其舊址位于洛陽老城區貼廓巷,現存清代民居建筑群,兼具辦公與隱蔽功能。\u003c/p>\u003cp>作為連接華北、華中根據地的樞紐,洛八辦承擔著多重使命。\u003c/p>\u003cp>這里是我黨的統戰前沿。劉少奇、朱德等我黨領導人曾在此接洽國民黨將領,推動豫西地方武裝改編。\u003c/p>\u003cp>這里是重要的情報中樞。抗戰期間,這里的電臺室24小時收發加密電報,向延安傳遞日軍兵力部署。\u003c/p>\u003cp>這里還承擔著物資中轉的重要任務。通過隴海鐵路與黃河渡口,向太行山根據地轉運藥品、電臺零件等重要抗戰物資。\u003c/p>\u003cp>洛八辦的設立,為豫西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埋下伏筆。1944年4月,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洛陽淪陷前夕,皮定均、徐子榮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強渡黃河,在偃師佛光峪建立首個抗日政權。至1945年,根據地控制鞏義、登封等26縣,殲滅日偽軍4800余人,成為全國19塊敵后根據地之一。\u003c/p>\u003cp>\u003cstrong> 薪火相傳:紅色基因的時代回響\u003c/strong>\u003c/p>\u003cp>2017年,洛八辦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年均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館內復原的電臺室、救亡室等場景,讓參觀者得以感觸歷史細節。2021年,紀念館還推出“紅色印記——館藏證章圖片展”特展,通過歷史證章和圖片,串聯起“水井藏證章—佛光燃星火—偃師筑屏障”的沉浸式研學路線。\u003c/p>\u003cp>“這枚證章不僅是歷史遺存,更是信仰的載體。”王偉說。\u003c/p>\u003cp>從貼廓巷的水井到展廳的光影,這枚銅證章跨越時空,訴說著豫西軍民浴血奮戰的故事。它提醒后人:抗戰勝利從來不是偶然,而是無數英雄以生命踐行信仰的必然。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紅色記憶將繼續照亮民族復興之路。(記者 陳學樺 吉小平)\u003c/p>\u003cp>來源:河南日報\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5-07-28 08:33:28","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證章,豫西,根據地,集團軍,洛八辦,水井,紅色,日軍,洛陽,電臺","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一枚銅證章背后的豫西烽火
    河南
    河南 > 要聞 > 正文

    一枚銅證章背后的豫西烽火

    游客正在參觀洛八辦。 受訪者供圖

    游客正在參觀洛八辦。 受訪者供圖

    7月25日,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以下簡稱“洛八辦”),一枚斑駁的銅質證章靜靜陳列于玻璃展柜中,來自洛陽市巨龍小學的孩子們正在聆聽講解員講述這枚證章的故事。

    這枚直徑約3厘米的“第十八集團軍駐洛辦事處”證章,雖已褪去漆色,卻承載著豫西抗戰的崢嶸歲月,成為串聯起八路軍在河南敵后斗爭史的關鍵物證。

      證章之謎:水井中的紅色密碼

    這枚證章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

    1971年,洛八辦舊址修繕時,工人在南院水井中打撈出120余件抗戰文物,其中便包括這枚刻有“廿九年用”字樣的銅證章。經考證,民國“廿九年”對應公元1940年。1942年初,洛八辦工作人員在秘密撤離時,為避免重要標識落入敵手,將證章與文件、武器等一同投入水井,使其得以保存至今。

    “這枚證章是國共合作背景下,我黨在國統區公開活動的實物見證,更是豫西抗日根據地與延安保持聯絡的‘紅色通行證’。”洛八辦館長王偉說。

    證章的工藝細節亦暗藏玄機:外圈陽刻的集團軍番號與五角星標志,彰顯其官方屬性;背面殘留的別針扣環,則暗示它曾頻繁用于人員身份核驗。

      洛八辦:豫西抗戰的“紅色樞紐”

    1938年10月,隨著日軍逼近黃河防線,中共中央決定在洛陽設立公開辦事機構。經與國民黨第一戰區長官衛立煌協商,劉向三率10余名干部籌建“第十八集團軍駐豫通訊處”,后更名為第十八集團軍駐洛辦事處。其舊址位于洛陽老城區貼廓巷,現存清代民居建筑群,兼具辦公與隱蔽功能。

    作為連接華北、華中根據地的樞紐,洛八辦承擔著多重使命。

    這里是我黨的統戰前沿。劉少奇、朱德等我黨領導人曾在此接洽國民黨將領,推動豫西地方武裝改編。

    這里是重要的情報中樞。抗戰期間,這里的電臺室24小時收發加密電報,向延安傳遞日軍兵力部署。

    這里還承擔著物資中轉的重要任務。通過隴海鐵路與黃河渡口,向太行山根據地轉運藥品、電臺零件等重要抗戰物資。

    洛八辦的設立,為豫西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埋下伏筆。1944年4月,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洛陽淪陷前夕,皮定均、徐子榮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強渡黃河,在偃師佛光峪建立首個抗日政權。至1945年,根據地控制鞏義、登封等26縣,殲滅日偽軍4800余人,成為全國19塊敵后根據地之一。

     薪火相傳:紅色基因的時代回響

    2017年,洛八辦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年均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館內復原的電臺室、救亡室等場景,讓參觀者得以感觸歷史細節。2021年,紀念館還推出“紅色印記——館藏證章圖片展”特展,通過歷史證章和圖片,串聯起“水井藏證章—佛光燃星火—偃師筑屏障”的沉浸式研學路線。

    “這枚證章不僅是歷史遺存,更是信仰的載體。”王偉說。

    從貼廓巷的水井到展廳的光影,這枚銅證章跨越時空,訴說著豫西軍民浴血奮戰的故事。它提醒后人:抗戰勝利從來不是偶然,而是無數英雄以生命踐行信仰的必然。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紅色記憶將繼續照亮民族復興之路。(記者 陳學樺 吉小平)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