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團隊解讀 | 穿越絲路解讀華章 唐代青花瓷瑰寶展背后的故事

當前,“絲路華章——唐代青花瓷瑰寶展”展覽正在河南南水北調博物館展出,將持續至2025年8月底, 作為“大唐·青花瓷”系列活動的重頭戲,展覽匯聚了國內多家博物館及文物考古研究機構珍藏的百余件唐代青花瓷及相關珍貴文物,為觀眾奉上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此次展覽的構想,早在鄭州發掘出唐青花塔式罐時便已在鄭州市文物局的規劃之中。歷經波折,這場備受期待的唐青花大展終于與觀眾見面。展覽背后經歷了怎樣的歷程?策展蘊含哪些巧思?后續又將推出哪些活動?鳳凰網河南專訪了策展團隊核心成員:河南南水北調博物館黨支部書記信應君,以及上海美術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國家一級美術師胡曉云。

“小而美”:設計韻味悠長

步入展廳,白與藍交織的素雅氣息撲面而來。展廳雖不算宏大,但設計之初便確立了“小而美”的基調。如何在有限空間內講好青花瓷故事?這無疑需要匠心獨運。

怎么在“小”的基礎上講好青花瓷故事,這顯然是要下一番苦功夫。

胡曉云介紹,策展團隊致力于打造“小而美、精而雅”的觀展體驗,摒棄大而全的傳統模式,聚焦細節與品質,讓每一件展品、每一處展陳都經得起品味與推敲。

本次展覽力求突破“器物+圖文”的靜態臨展模式,通過空間氛圍營造與多媒體技術融合,讓觀眾沉浸式感受唐青花的歷史厚度與藝術魅力。序廳以多媒體短片生動復原盛唐氣象,正是為了引導觀眾直觀理解孕育唐青花的沃土——唯有國力強盛、開放包容的盛唐,方能催生這種融匯胡風漢韻的藝術瑰寶。

當展廳的核心——唐青花塔式罐映入眼簾,胡曉云如數家珍:“這是4000K色溫的專業燈光,打在文物上最接近自然日光。玻璃則采用了先進的防撞防盜技術,看似纖薄卻異常堅固。”

塔式罐是一個代表,代表的是策展團通過多媒體、觸摸屏等現代形式,來展現文物藝術內涵、技術工藝、蘊含故事,使觀眾既能觀賞器物之美,又能讀懂其背后的文化密碼。

在設計上,策展團隊以 “盛世起源——工藝解密——國際傳播——文化延續” 為脈絡,以盛世大唐開篇,以“青花姑娘”收尾,將巍巍大唐與江南水鄉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融于一個展廳之內,以浪漫的方式傳達內容,給觀眾唯美的享受。

展廳里的“古絲綢之路”

信應君書記闡釋了展覽的核心定位:聚焦唐代青花瓷的工藝發展脈絡與國際傳播史,強調其精細工藝與獨特藝術特征。本次展覽定位為國際藝術交流專題展,核心目標是通過唐青花文物講好中國故事。

展覽通過實物、圖文、圖表相結合的方式,清晰展示了唐代青花瓷如何經由陸路與海路走向世界,包括沉船出水文物(如復制品)的呈現,讓觀眾直觀感知中國瓷器特別是青花瓷的全球旅程。

在流線型的展廳中,仿佛鋪設了一條瓷器的“絲綢之路”。鄭州上街出土的唐青花塔式罐、黑石號沉船出水的青花盤(復制品)、揚州唐城遺址出土的青花瓷片——這些來自不同地域的文物,卻擁有共同的藍白色彩與相似紋飾。

相似紋樣的筆觸之間,即使未經科技檢測,也足以令人感受到它們同根同源的藝術血脈。

展覽同時揭示了關鍵考古發現:鞏義窯址出土的唐代白瓷、鈷料研磨工具及高溫窯爐,共同構成了 “白瓷胎 + 釉下鈷彩 + 1200℃燒制”的完整工藝鏈。這一發現將中國青花瓷的燒制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有力推翻了“青花始于元代”的傳統觀點。

當展品越過時間洪流于展廳再次相遇,恰似“給絲路以文明”。

讓青花“活”在當下

青花瓷作為極具生命力的文化符號,天然具備貼近大眾生活的特質,策展團隊希望借此拉近歷史文物與當代公眾的距離,讓傳統文化真正“活”在當下。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青花瓷自誕生起便是中西文明交融的結晶,承載著千年間絲綢之路的商貿往來與文化對話。

河南南水北調博物館黨支部書記信應君說,此次展覽以唐青花為核心,正是希望借這一極具代表性的文化載體,深化國際的文明交流互鑒,讓世界看見中國文化開放包容的基因。

而對于鄭州而言,作為唐青花的發源地,這場展覽更蘊含著深厚的情感紐帶。策展團隊以“青花瓷的故鄉”為定位,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希望借此打造鄭州獨特的文化IP,讓“青花之源”成為城市新名片,進一步推動文旅文創產業的融合發展,讓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胡曉云總監道出了策展團隊的共同愿景:期待觀眾步入展廳時,不僅能欣賞到精美的文物,更能透過這些 “藍色火焰” ,窺見一個開放、創新、包容的盛唐氣象,感受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迸發的永恒生命力。

就像展覽結尾處的“青花女孩”說的一樣,青花,讓世界看到中國,也讓中國看到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