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游客們在開封清明上河園游玩。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u003c/p>\u003cp>\u003cstrong> 建生態系:從“單打獨斗”到“多方協同”\u003c/strong>\u003c/p>\u003cp>臨近暑假,“八朝古都”開封迎來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u003c/p>\u003cp>作為老牌旅游城市,近年來,開封頻頻躋身全國最火旅游目的地榜單,清明上河園、萬歲山武俠城等紛紛成為“現象級”景區。\u003c/p>\u003cp>伴隨大客流而來的,也有城市治理新痛點:城市承載力不足、配套設施不完善、管理不精細、服務水平不高……\u003c/p>\u003cp>為此,開封統籌建立多部門聯動的全鏈條機制,凝聚合力:交通部門增開15條旅游公交和旅游巴士專線、增設30余個臨時停車場;市場監管部門評選出31家早餐名店、50家餐飲名店,并培育40家精品民宿;完善聯合督導執法長效機制,堅持“日督導、日通報”,持續整治哄抬價格、占道經營、欺客宰客等文旅市場“頑癥”;首創“放心消費險”,政府財政撥款為消費者投保,讓游客無后顧之憂。\u003c/p>\u003cp>“市直各部門和轄區聯動發力,開封全市一盤棋的‘大文旅’格局蔚然已成,文旅市場品質持續提升。”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謝紹全說。\u003c/p>\u003cp>文旅產業點多面廣,復雜性日益凸顯。河南多地以改革破題,著力構建多元協同的治理共同體。\u003c/p>\u003cp>從開封向西不過幾十公里,便來到小城中牟。曾經的傳統農業縣,如今已搖身變為文旅新城。\u003c/p>\u003cp>“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是中牟縣乃至河南省文旅的標桿性項目,2024年觀劇人次達1600萬,省外游客占比超80%。\u003c/p>\u003cp>“以‘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為龍頭,我們打造多維IP矩陣,全域協同運營。”據中牟新區黨工委書記丁文霞介紹,當地連續三年將文化旅游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縣政府工作報告,構建了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四套班子共同推進,35個縣直部門和鄉鎮協同發力的發展機制,“我們還集聚64個產業項目,出臺18項扶持政策,不斷推動旅游演藝產業項目集聚、內容創新”。\u003c/p>\u003cp>如今,沿鄭開大道分布的8大主題樂園,構建起“室內劇場+巡回演出+實景演藝+戲劇聚落”的全維度演藝生態。黃河岸邊的小城,正向“世界級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標邁進。\u003c/p>\u003cp>\u003cstrong> 打數智牌:從“人工應對”到“智慧中樞”\u003c/strong>\u003c/p>\u003cp>不久前的一個傍晚,登封市民王女士在嵩山景區附近經過時,發現一處路面凹陷,可能影響游客體驗。她隨即拿出手機拍照,并通過“鄭好拍”上報了該問題。不一會兒,當地的市政養護車輛便抵達現場,開展修復作業。次日清晨,路面就已恢復平整。\u003c/p>\u003cp>線上“一鍵呼應”,線下“快速響應”,這是河南登封數智治理新格局的縮影。\u003c/p>\u003cp>深化智慧城市發展,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擁有嵩山、少林寺、嵩陽書院等知名景點的登封,“網格治理+數字賦能”正為提升文旅精細化、精準化服務水平打開新空間。\u003c/p>\u003cp>“登封‘山城一體、景城相融’,景區面積大、景點散、戰線長、巡查難。”走進登封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中心指揮調度大廳,該中心主任安曉聰指著滿載各種數據信息的巨型屏幕告訴記者,“為提高治理效率,我們探索建設‘城市大腦’,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統全局’。”\u003c/p>\u003cp>據了解,截至目前,登封市“城市大腦”已聯通文旅、煤礦、防火、醫療衛生等16個預警平臺,歸集縣域內多個領域的要素信息400余萬條。110指揮中心、120指揮中心、嵩山景區指揮中心、交通指揮中心等均安排工作人員進駐市城運中心指揮大廳,對群眾的咨詢、投訴等實現“上報-流轉-處置-反饋-評價”全流程閉環。\u003c/p>\u003cp>把“多中心”裝進“一平臺”、用“數據鏈”撬動“民生圈”,登封的智慧治理網絡越織越密。\u003c/p>\u003cp>“2025年以來,平臺累計處置涉景區、游客事件共計1106件,事件辦結率96%,群眾滿意率98%。”安曉聰說。\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王聰兒","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977649/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社會","cateid":"977649","catename":"新華社","logo":"","description":"","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977649","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977649","eAccountId":977649,"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onorImg_night":"","forbidFollow":1,"forbidJump":1,"fhtId":"","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977649/media","newsTime":"2025-06-24 08:25:24","lastArticleAddress":"來自北京市"}},"keywords":"景區,游客,河南,老城區,開封,文旅,漢服,古城,洛邑,演藝","hasCopyRight":fals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 6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下先手棋·建生態系·打數智牌——河南文旅熱背后的社會治理答卷》的報道。 嵩山少林的晨鐘暮鼓,開封夜市的煙火升騰,洛陽滿城的漢服華裳……近年來,河南文旅頻頻“出圈”,熱度空前。 2024年,河南全省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10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今年端午節假期,河南全省接待游客1511.6萬人次、旅游收入67.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7%、5.3%,實現文旅市場量質齊升。 如今,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評價,早已不簡單限于景區之內,而是貫穿“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個環節。這背后,是對一地一域社會治理能力水平的考驗。 如何通過高效能治理“護航”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河南正在給出自己的答案。 下先手棋:從“末端應對”到“前端治理” “來一次洛邑古城,赴一場漢服之約。”近年來,河南洛陽洛邑古城成為頗為有名的“漢服打卡地”,吸引眾多年輕人奔赴而來。 洛邑古城所在的洛陽市老城區,轄區面積僅5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25萬人,卻分布著5個A級景區,2024年接待游客超4000萬人次。 “2023年‘漢服熱’掀起以來,老城區的漢服商家從18家激增至1100余家,漢服跟拍、特色民宿等相關業態也蓬勃發展,直接帶動就業超3萬人。”老城區文旅局副局長杜婧說。 景區密度高,游客流量大,隨之而來的種種新矛盾、新問題,對基層治理能力提出新挑戰。 對于漢服租賃中的“模糊地帶”,該如何厘清?老城區引導行業自律,推動形成簽訂標準合同文本、關鍵條款口頭再確認等機制,并通過網格巡查、紅黑名單等方式加強信用監管。對被投訴多的商家,“多指導、勤督促”;對守規經營的商戶,“多支持、強引導”。 面對蜂擁而來的跟拍攝影師,該如何管理?為更好服務游客,同時避免惡性競爭,老城區文旅部門聯合景區管理單位,對跟拍攝影師進行登記、培訓、編號、發證,設立“先試拍、后付費”規則,建立“不滿意、先賠付”機制,明碼標價、亮號經營。 得益于科學規范的管理,洛邑古城已然從“網紅”變“長紅”。漫步其中,曹植筆下“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的美人隨處可見,臉上洋溢的盡是文化自信。 “把工作做在前面。”老城區委書記趙書政說,“基層治理走深一步,游客體驗就提升一寸,文旅品牌就擦亮一分。” 游客們在開封清明上河園游玩。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建生態系:從“單打獨斗”到“多方協同” 臨近暑假,“八朝古都”開封迎來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 作為老牌旅游城市,近年來,開封頻頻躋身全國最火旅游目的地榜單,清明上河園、萬歲山武俠城等紛紛成為“現象級”景區。 伴隨大客流而來的,也有城市治理新痛點:城市承載力不足、配套設施不完善、管理不精細、服務水平不高…… 為此,開封統籌建立多部門聯動的全鏈條機制,凝聚合力:交通部門增開15條旅游公交和旅游巴士專線、增設30余個臨時停車場;市場監管部門評選出31家早餐名店、50家餐飲名店,并培育40家精品民宿;完善聯合督導執法長效機制,堅持“日督導、日通報”,持續整治哄抬價格、占道經營、欺客宰客等文旅市場“頑癥”;首創“放心消費險”,政府財政撥款為消費者投保,讓游客無后顧之憂。 “市直各部門和轄區聯動發力,開封全市一盤棋的‘大文旅’格局蔚然已成,文旅市場品質持續提升。”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謝紹全說。 文旅產業點多面廣,復雜性日益凸顯。河南多地以改革破題,著力構建多元協同的治理共同體。 從開封向西不過幾十公里,便來到小城中牟。曾經的傳統農業縣,如今已搖身變為文旅新城。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是中牟縣乃至河南省文旅的標桿性項目,2024年觀劇人次達1600萬,省外游客占比超80%。 “以‘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為龍頭,我們打造多維IP矩陣,全域協同運營。”據中牟新區黨工委書記丁文霞介紹,當地連續三年將文化旅游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縣政府工作報告,構建了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四套班子共同推進,35個縣直部門和鄉鎮協同發力的發展機制,“我們還集聚64個產業項目,出臺18項扶持政策,不斷推動旅游演藝產業項目集聚、內容創新”。 如今,沿鄭開大道分布的8大主題樂園,構建起“室內劇場+巡回演出+實景演藝+戲劇聚落”的全維度演藝生態。黃河岸邊的小城,正向“世界級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標邁進。 打數智牌:從“人工應對”到“智慧中樞” 不久前的一個傍晚,登封市民王女士在嵩山景區附近經過時,發現一處路面凹陷,可能影響游客體驗。她隨即拿出手機拍照,并通過“鄭好拍”上報了該問題。不一會兒,當地的市政養護車輛便抵達現場,開展修復作業。次日清晨,路面就已恢復平整。 線上“一鍵呼應”,線下“快速響應”,這是河南登封數智治理新格局的縮影。 深化智慧城市發展,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擁有嵩山、少林寺、嵩陽書院等知名景點的登封,“網格治理+數字賦能”正為提升文旅精細化、精準化服務水平打開新空間。 “登封‘山城一體、景城相融’,景區面積大、景點散、戰線長、巡查難。”走進登封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中心指揮調度大廳,該中心主任安曉聰指著滿載各種數據信息的巨型屏幕告訴記者,“為提高治理效率,我們探索建設‘城市大腦’,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統全局’。” 據了解,截至目前,登封市“城市大腦”已聯通文旅、煤礦、防火、醫療衛生等16個預警平臺,歸集縣域內多個領域的要素信息400余萬條。110指揮中心、120指揮中心、嵩山景區指揮中心、交通指揮中心等均安排工作人員進駐市城運中心指揮大廳,對群眾的咨詢、投訴等實現“上報-流轉-處置-反饋-評價”全流程閉環。 把“多中心”裝進“一平臺”、用“數據鏈”撬動“民生圈”,登封的智慧治理網絡越織越密。 “2025年以來,平臺累計處置涉景區、游客事件共計1106件,事件辦結率96%,群眾滿意率98%。”安曉聰說。下先手棋·建生態系·打數智牌——河南文旅熱背后的社會治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