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鶴壁市淇濱區長江路街道新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曾經冷硬的柜臺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開放式的業務辦理服務區和醒目的“一件事”綜合受理窗口。這一空間形態的革新,不僅是服務環境的優化,更是街道踐行高效能治理理念、深化黨群服務改革的縮影。如今,黨群服務正從“陣地固定化”邁向“服務流動化”,從“群眾跑腿”轉向“干部上門”,同時依托“一件事”集成服務實現“一窗通辦”,讓社區處處彌漫著溫暖的“家味”,實現黨群關系“零距離”,書寫著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鮮活篇章。
過去,群眾辦事需前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柜臺前排隊等待辦理業務,這種“柜臺式”服務模式不僅讓黨群之間產生距離感,也制約著服務效率。為打破這一局面,社區對黨群服務中心進行升級改造,拆除柜臺,打造開放式服務空間,并同步設置“一件事”綜合受理窗口,圍繞國務院和河南省“高效辦成一件事”政策要求,集成22項重點事項,通過省統一受理系統實現業務“一窗綜合受理、后臺并聯審批”。在這里,工作人員與群眾圍坐在一起,面對面交流,以“拉家常”的方式精準捕捉需求、高效解決問題。“以前辦社保和醫保要跑不同窗口,現在一個窗口就能搞定,還能和工作人員邊聊邊辦,感覺特別親切。”居民李阿姨笑著說。
服務陣地的變化只是第一步,服務模式的創新才是關鍵。街道將服務觸角延伸,從“坐等群眾來社區”轉變為“主動上門服務”。針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街道組織黨員干部、志愿者成立“常小微”代辦隊,提供上門辦理社保認證、醫保報銷等“一件事”集成服務。張大爺因腿腳不便,無法前往服務中心辦理退休手續,“常小微”代辦隊攜帶移動終端上門,一次性辦妥養老金申領、醫保簽約等關聯事項,讓張大爺感動不已:“沒想到一個電話,你們就帶著‘一件事’服務來了,真是太貼心了!”這一舉措,既解決了群眾的“急難愁盼”,也體現了高效能治理中“服務下沉、精準觸達”的要求。
同時,街道在小區設立黨群服務站點,通過工作人員下沉小區,將“一件事”窗口服務延伸到居民家門口。小區黨群服務站點不僅提供基礎業務辦理,還開設政策宣講、矛盾調解、文化活動等服務。在龍門中央花園黨群服務站點,黨員秦香萍每天都為居民提供政策咨詢、反電詐宣傳等服務;每周還會舉辦親子閱讀等活動,豐富居民文化生活。居居民王女士表示:“現在下樓就能辦成‘一件事’,還能參加活動,鄰里關系也更融洽了,小區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此外,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還利用智能化手段,投放“無人值守工作臺”高頻自助終端設備,與“一件事”綜合窗口形成互補。設備內設置“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便民服務”3個板塊,可辦理養老保險、醫保等393項高頻事項,并新增“一件事主題服務”專欄,引導群眾分類辦理集成業務。居民點擊辦理事項,設備便播放實操步驟,通過身份證人臉識別即可在線查詢、打印個人公積金賬戶、低保信息等。“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目標在此得以實現,科技賦能讓黨群服務更加便捷高效。
從“柜臺式”到“開放式”,從“到社區”到“家門口”,從“單事項”到“一件事”,長江路街道黨群服務的每一次轉變,都飽含著為民服務的初心。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繼續深化高效能治理實踐,推動‘一件事’改革與流動服務、智慧服務深度融合,為基層治理現代化貢獻更多鮮活經驗,讓黨群服務的溫暖陽光照亮社區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