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北京故宮博物院有清宮舊藏唐代花瓷腰鼓一件,長58.9厘米,口徑22.2厘米。其造型呈長圓筒細腰狀,兩端廣口,中腰束細,鼓身凸起七道弦紋。通體黑釉為地,飾以乳白、藍色斑塊,規則排列分布于全器。器物風格粗獷厚重、豪放,斑塊自然飄渺絢麗,兼具自然瀟灑與優美典雅之韻。由于是非考古發掘出土的瓷器,所以相當長時間沒有標明窯口。加之舊中國歷經列強侵凌、軍閥混戰、日寇侵略、天災人禍與連年戰亂,這件花瓷腰鼓長期沉寂于深宮,無人問津,其窯口出處始終成謎。\u003c/p>\u003cp>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們在系統整理清宮舊藏文物時,重新發現了這件國寶,并將探尋其根源提上重要議程,發動全國各級機構廣泛征集線索。\u003c/p>\u003cp>初探與線索(1950-1964)\u003c/p>\u003cp>1950年11月,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專家陳萬里、馮先銘、李輝柄赴河南臨汝縣考察汝瓷,先后考察了臨汝與寶豐清涼寺遺址。受當地村民“清涼寺到段店,一日進萬貫”俗語的啟發,專家們沿宛洛古道南行至魯山段店進行實地調查。在段店村的田野、道路、寨墻上,隨處可見各類瓷片堆積。正如陳萬里先生在《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中所描述:“寶豐之青龍寺(即清涼寺)、魯山之段店兩處,就現在散布碎片的面積看來,在當時實在是一個極大的燒瓷山場。而段店比之青龍寺的范圍還要大,段店寨墻上,粘滿了各種碎片,就是屋墻路面也都是的,可以想見當年燒瓷山場的繁盛。”此次考察標志著段店窯首次被官方權威機構發現。然而,當時在段店窯采集的瓷片多為白釉碎片、白釉畫花碎片、白釉劃花碎片、黑釉碎片、芝麻醬釉碎片白地黑花等品種,并未發現花釉瓷片。\u003c/p>\u003cp>1964年,故宮博物院專家馮先銘等在赴河南調查鈞窯、汝窯途中,無意間路過郟縣黃道鄉(鄰近禹縣與臨汝),適逢當地修建老虎洞水庫,專家們首次發現了花釉瓷器的窯址和殘片。但在黃道窯出土實物中,僅見罐、壺類器物,未發現腰鼓瓷器。據此,專家們曾推測故宮所藏花瓷腰鼓可能產自黃道窯。然而,經仔細比對發現:黃道窯花釉瓷片釉光相對晦暗,花斑色澤較淡;而故宮腰鼓釉色漆黑光亮,藍白斑塊絢麗奪目,因此認為故宮腰鼓應另有窯口。此后,考古專家雖又在內鄉、禹縣、交城等地發現花瓷腰鼓殘片,但這些殘片在胎色、胎體厚薄、色斑特征、釉面質感、弦紋樣式及整體造型等方面,均與故宮所藏腰鼓存在顯著差異。\u003c/p>\u003cp>文獻突破與關鍵再探(1977)\u003c/p>\u003cp>為徹底解開故宮花瓷腰鼓的身世之謎,故宮博物院李輝柄、李知宴等專家潛心研讀古籍文獻,終于在唐代南卓所著的《羯鼓錄》中找到了關鍵線索。南卓,字昭嗣,曾任唐宣宗拾遺、洛陽令、黔南經略使,著述頗豐,除《羯鼓錄》外,還有《唐朝綱領圖》《唐紀年記》《駁史》《南卓文》等。據載,南卓任洛陽令時,常與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宴游,談及源自西域的羯鼓。白、劉二人鼓勵南卓:“若吾友所談,宜為文紀,不可令堙沒也。”于是《羯鼓錄》得以問世。此書與《教坊記》同屬研究唐代音樂、宮廷與社會生活的重要典籍。\u003c/p>\u003cp>《羯鼓錄》中記載了宰相宋璟(開府)與唐玄宗(上)論鼓的對話:“宋開府璟,雖耿介不群,亦深好聲樂,尤善羯鼓。始承恩顧,與上論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搽小碧上,掌下須有朋(肯)之聲。……又開府謂上曰:‘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此即羯鼓之能事也。’”這段文字明確指出,河南魯山生產一種瓷質花釉腰鼓。\u003c/p>\u003cp>文獻的發現引出了新的問題:唐代的瓷質腰鼓究竟是何形制?“花瓷”具體指什么?魯山是否確有燒造此類樂器的窯場?這些問題引發了學術界的長期探討。\u003c/p>\u003cp>1977年,為編纂新中國首部陶瓷史并徹底厘清館藏腰鼓源流,北京故宮博物院指派古陶瓷專家李輝柄、李知宴一行,在河南省博物館王雨剛、魯山縣文化館王忠民和段店大隊干部曹永志、郭長發陪同下,再次赴魯山段店窯址進行針對性調查。此次調查在段店大隊第二生產隊牛院等地展開,采集到黑釉、鈞釉、青釉、白釉、醬釉瓷器和三彩釉陶等瓷片和制瓷工具,內有黑釉花斑瓷器殘片30多件,尤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五塊屬于腰鼓個體的殘片。其造型特征均為兩頭粗、中間細,呈竹節狀:\u003c/p>\u003cp>1、殘片一(中段):內壁釉呈淺黑褐色,外壁黑釉較深但光澤偏木(啞光)。黑釉上飾大片樹葉狀乳白斑塊,斑塊中帶針狀藍色紋。彩斑厚薄不一,與釉層結合緊密,脫落處可見后掛彩斑的粘接痕。胎厚0.5-1.1厘米。\u003c/p>\u003cp>2、殘片二(鼓頭):弧度較大,竹節狀突棱較淺。外壁施光潤的黑褐釉,上掛乳白、藍色彩斑。胎厚0.7-1.2厘米。\u003c/p>\u003cp>3、殘片三:胎體厚1-1.4厘米,胎色灰白,細密堅硬。釉層薄0.02-0.1厘米,彩斑處較厚。內外壁施黑釉,腰部彩斑連成一片。\u003c/p>\u003cp>4、殘片四:內壁黑釉漆黑光亮,質量很高。\u003c/p>\u003cp>結論與定論\u003c/p>\u003cp>綜合歷史文獻記載與此次實地調查獲得的詳實標本,經專家學者深入研討,得出以下確鑿結論:\u003c/p>\u003cp>1、形制印證:南卓描述的腰鼓“頭如青山峰”,即兩頭大、中間細;“下須有朋(肯)之聲”,指兩端蒙皮,拍擊發聲。故宮所藏瓷腰鼓造型正是兩頭大、中腰細、帶數道突棱(弦紋),兩端有用于蒙皮的扣榫結構,與《羯鼓錄》記載完全相符,確證唐代瓷質腰鼓的存在。\u003c/p>\u003cp>2、“花瓷”所指:故宮腰鼓以黑釉為地,釉面飾片葉狀彩斑,斑塊由乳白、茄紫、灰褐、灰藍等色交融而成,正是《羯鼓錄》所言之“花瓷”。\u003c/p>\u003cp>3、產地確證:《羯鼓錄》明確記載產地為魯山。此次在魯山段店窯址發現的腰鼓殘片,雖釉色與故宮藏品略有差異(或因燒成溫度、氣氛、存放環境不同所致),但其瓷胎顏色、胎體厚薄、凸起弦紋以及斑點裝飾風格均與故宮腰鼓特征高度一致。\u003c/p>\u003cp>至此,經過長達27年的艱辛探索與嚴謹求證,最終確證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唐代花瓷腰鼓,正是河南省魯山段店窯的杰作,解開了這件國寶的千年窯口之謎。1982年,這一重大研究成果被載入由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權威著作《中國陶瓷史》。\u003c/p>\u003cp>(文:魏學君 閆同來 郭金娜)\u003c/p>\u003cp>參考文獻:\u003c/p>\u003cp>1. 南卓,羯鼓錄,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u003c/p>\u003cp>2. 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u003c/p>\u003cp>3. 葉喆民,中國陶瓷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u003c/p>\u003cp>4. 馮先銘,中國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u003c/p>\u003cp>5. 陳萬里,紫禁城出版社,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1997.\u003c/p>\u003cp>6. 李炳輝、李知宴,文物,河南魯山段店窯,1980(5).\u003c/p>\u003cp>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頂山博物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科學出版社,魯山段店窯遺珍,2017.\u003c/p>\u003cp>8. 梅國建,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美術出版社,段店窯魯山花瓷,2014.\u003c/p>\u003cp>9. 劉曉明,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魯山花瓷工藝技術,2020.\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勝男","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5-06-20 08:47:40","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腰鼓,魯山,花瓷,殘片,故宮,段店,斑塊,羯鼓錄,故宮博物院,黑釉","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國寶迷蹤尋根:故宮博物院館藏花瓷腰鼓探源
    河南
    河南 > 地市 > 平頂山 > 正文

    國寶迷蹤尋根:故宮博物院館藏花瓷腰鼓探源

    北京故宮博物院有清宮舊藏唐代花瓷腰鼓一件,長58.9厘米,口徑22.2厘米。其造型呈長圓筒細腰狀,兩端廣口,中腰束細,鼓身凸起七道弦紋。通體黑釉為地,飾以乳白、藍色斑塊,規則排列分布于全器。器物風格粗獷厚重、豪放,斑塊自然飄渺絢麗,兼具自然瀟灑與優美典雅之韻。由于是非考古發掘出土的瓷器,所以相當長時間沒有標明窯口。加之舊中國歷經列強侵凌、軍閥混戰、日寇侵略、天災人禍與連年戰亂,這件花瓷腰鼓長期沉寂于深宮,無人問津,其窯口出處始終成謎。

    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們在系統整理清宮舊藏文物時,重新發現了這件國寶,并將探尋其根源提上重要議程,發動全國各級機構廣泛征集線索。

    初探與線索(1950-1964)

    1950年11月,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專家陳萬里、馮先銘、李輝柄赴河南臨汝縣考察汝瓷,先后考察了臨汝與寶豐清涼寺遺址。受當地村民“清涼寺到段店,一日進萬貫”俗語的啟發,專家們沿宛洛古道南行至魯山段店進行實地調查。在段店村的田野、道路、寨墻上,隨處可見各類瓷片堆積。正如陳萬里先生在《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中所描述:“寶豐之青龍寺(即清涼寺)、魯山之段店兩處,就現在散布碎片的面積看來,在當時實在是一個極大的燒瓷山場。而段店比之青龍寺的范圍還要大,段店寨墻上,粘滿了各種碎片,就是屋墻路面也都是的,可以想見當年燒瓷山場的繁盛。”此次考察標志著段店窯首次被官方權威機構發現。然而,當時在段店窯采集的瓷片多為白釉碎片、白釉畫花碎片、白釉劃花碎片、黑釉碎片、芝麻醬釉碎片白地黑花等品種,并未發現花釉瓷片。

    1964年,故宮博物院專家馮先銘等在赴河南調查鈞窯、汝窯途中,無意間路過郟縣黃道鄉(鄰近禹縣與臨汝),適逢當地修建老虎洞水庫,專家們首次發現了花釉瓷器的窯址和殘片。但在黃道窯出土實物中,僅見罐、壺類器物,未發現腰鼓瓷器。據此,專家們曾推測故宮所藏花瓷腰鼓可能產自黃道窯。然而,經仔細比對發現:黃道窯花釉瓷片釉光相對晦暗,花斑色澤較淡;而故宮腰鼓釉色漆黑光亮,藍白斑塊絢麗奪目,因此認為故宮腰鼓應另有窯口。此后,考古專家雖又在內鄉、禹縣、交城等地發現花瓷腰鼓殘片,但這些殘片在胎色、胎體厚薄、色斑特征、釉面質感、弦紋樣式及整體造型等方面,均與故宮所藏腰鼓存在顯著差異。

    文獻突破與關鍵再探(1977)

    為徹底解開故宮花瓷腰鼓的身世之謎,故宮博物院李輝柄、李知宴等專家潛心研讀古籍文獻,終于在唐代南卓所著的《羯鼓錄》中找到了關鍵線索。南卓,字昭嗣,曾任唐宣宗拾遺、洛陽令、黔南經略使,著述頗豐,除《羯鼓錄》外,還有《唐朝綱領圖》《唐紀年記》《駁史》《南卓文》等。據載,南卓任洛陽令時,常與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宴游,談及源自西域的羯鼓。白、劉二人鼓勵南卓:“若吾友所談,宜為文紀,不可令堙沒也。”于是《羯鼓錄》得以問世。此書與《教坊記》同屬研究唐代音樂、宮廷與社會生活的重要典籍。

    《羯鼓錄》中記載了宰相宋璟(開府)與唐玄宗(上)論鼓的對話:“宋開府璟,雖耿介不群,亦深好聲樂,尤善羯鼓。始承恩顧,與上論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搽小碧上,掌下須有朋(肯)之聲。……又開府謂上曰:‘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此即羯鼓之能事也。’”這段文字明確指出,河南魯山生產一種瓷質花釉腰鼓。

    文獻的發現引出了新的問題:唐代的瓷質腰鼓究竟是何形制?“花瓷”具體指什么?魯山是否確有燒造此類樂器的窯場?這些問題引發了學術界的長期探討。

    1977年,為編纂新中國首部陶瓷史并徹底厘清館藏腰鼓源流,北京故宮博物院指派古陶瓷專家李輝柄、李知宴一行,在河南省博物館王雨剛、魯山縣文化館王忠民和段店大隊干部曹永志、郭長發陪同下,再次赴魯山段店窯址進行針對性調查。此次調查在段店大隊第二生產隊牛院等地展開,采集到黑釉、鈞釉、青釉、白釉、醬釉瓷器和三彩釉陶等瓷片和制瓷工具,內有黑釉花斑瓷器殘片30多件,尤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五塊屬于腰鼓個體的殘片。其造型特征均為兩頭粗、中間細,呈竹節狀:

    1、殘片一(中段):內壁釉呈淺黑褐色,外壁黑釉較深但光澤偏木(啞光)。黑釉上飾大片樹葉狀乳白斑塊,斑塊中帶針狀藍色紋。彩斑厚薄不一,與釉層結合緊密,脫落處可見后掛彩斑的粘接痕。胎厚0.5-1.1厘米。

    2、殘片二(鼓頭):弧度較大,竹節狀突棱較淺。外壁施光潤的黑褐釉,上掛乳白、藍色彩斑。胎厚0.7-1.2厘米。

    3、殘片三:胎體厚1-1.4厘米,胎色灰白,細密堅硬。釉層薄0.02-0.1厘米,彩斑處較厚。內外壁施黑釉,腰部彩斑連成一片。

    4、殘片四:內壁黑釉漆黑光亮,質量很高。

    結論與定論

    綜合歷史文獻記載與此次實地調查獲得的詳實標本,經專家學者深入研討,得出以下確鑿結論:

    1、形制印證:南卓描述的腰鼓“頭如青山峰”,即兩頭大、中間細;“下須有朋(肯)之聲”,指兩端蒙皮,拍擊發聲。故宮所藏瓷腰鼓造型正是兩頭大、中腰細、帶數道突棱(弦紋),兩端有用于蒙皮的扣榫結構,與《羯鼓錄》記載完全相符,確證唐代瓷質腰鼓的存在。

    2、“花瓷”所指:故宮腰鼓以黑釉為地,釉面飾片葉狀彩斑,斑塊由乳白、茄紫、灰褐、灰藍等色交融而成,正是《羯鼓錄》所言之“花瓷”。

    3、產地確證:《羯鼓錄》明確記載產地為魯山。此次在魯山段店窯址發現的腰鼓殘片,雖釉色與故宮藏品略有差異(或因燒成溫度、氣氛、存放環境不同所致),但其瓷胎顏色、胎體厚薄、凸起弦紋以及斑點裝飾風格均與故宮腰鼓特征高度一致。

    至此,經過長達27年的艱辛探索與嚴謹求證,最終確證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唐代花瓷腰鼓,正是河南省魯山段店窯的杰作,解開了這件國寶的千年窯口之謎。1982年,這一重大研究成果被載入由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權威著作《中國陶瓷史》。

    (文:魏學君 閆同來 郭金娜)

    參考文獻:

    1. 南卓,羯鼓錄,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

    2. 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3. 葉喆民,中國陶瓷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4. 馮先銘,中國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 陳萬里,紫禁城出版社,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1997.

    6. 李炳輝、李知宴,文物,河南魯山段店窯,1980(5).

    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頂山博物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科學出版社,魯山段店窯遺珍,2017.

    8. 梅國建,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美術出版社,段店窯魯山花瓷,2014.

    9. 劉曉明,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魯山花瓷工藝技術,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