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A38502A136A5EA17D470CDB8B2930E27AFFF2FAE_size29_w1080_h318.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河南人對麥子的感情,體現在方方面面。\u003c/p>\u003cp>甲骨文中垂首的“麥”字,宛若商人刻下的金色圖騰。\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85B4A82A25569B017DEB26239F388FEF4DBF0FBE_size818_w1080_h1383.png\" alt=\"圖片\" />\u003c/p>\u003cp>在二里頭夏都遺址,考古發掘面積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歷史都隱藏在麥田之下。\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4D31236342AF60C9897C39AC3494D05D1A80383B_size498_w1080_h473.png\" alt=\"圖片\"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圖源: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u003c/p>\u003cp>裴李崗遺址的石鐮,無聲訴說著新石器時代先民的耕種智慧。\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B4B6D806241FDC0FC5F84ECB98A80B91F4CA8A0B_size519_w700_h393.png\" alt=\"圖片\"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麥田里的裴李崗遺址 圖源:河南日報\u003c/p>\u003cp>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外,走進劇場前,游客首先要通過的是一片麥田。\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320EE351CDFB19655D25BFE8E8E7E0AD0269B882_size109_w1080_h608.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圖源:只有河南·戲劇幻城\u003c/p>\u003cp>鄭州段黃河兩岸,當麥田迎來豐收時刻,炎黃二帝像就靜靜注視著一望無際的田野。\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F5931E9C21ABD3A29C94ECA1845FC434BB859F8D_size122_w1080_h721.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風吹過河南的田野,吹動的不只是麥穗,更是千年的文明密碼。\u003c/p>\u003cp>在河南鞏義,藏著一座麥田里的“露天石刻藝術博物館”,它就是宋陵。\u003c/p>\u003cp>宋陵是北宋7位皇帝及其后妃、宗親等的陵寢。\u003c/p>\u003cp>這里葬著北宋除徽欽二宗之外的其余七帝,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統稱“七帝八陵”。\u003c/p>\u003cp>宋陵田間,石馬靜立近千年,看麥子熟了一次又一次,看高鐵和時光穿梭。\u003c/p>\u003cp>00:34\u003c/p>\u003cp>視頻來源:小紅書博主@大鵝呀eyaeyaeya\u003c/p>\u003cp>宋陵地面現存石刻共有1027件,其中永裕陵、永泰陵附近的麥田是熱門打卡地。\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A286D09153CD7FAA6E9E3C92F5DDF41E43C25B9F_size118_w1080_h1620.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圖源:小紅書博主@大鵝呀eyaeyaeya\u003c/p>\u003cp>千年后,這些昔日的皇家陵寢已立于鬧市之中、散于田野之間,并保持著與農耕生活的奇妙共生。\u003c/p>\u003cp>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麥田,但有宋陵石像生的麥田只有河南有,只有鞏義有。\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DB0082F0A1C7FCD3BCAF662828935DE4BD533EB3_size30_w1080_h318.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網絡平臺上不少網友擔心露天的石像會遭到破壞,“為啥不給這些寶貝蓋上玻璃罩?”\u003c/p>\u003cp>鞏義市文物局局長朱星理介紹,“過去千年,無論嚴寒酷暑,它們就這么站著。加蓋遮檐,石像不能跟自然融合,沒了皇家氣派;罩上玻璃,高溫不通風,不成了‘蒸桑拿’?文物都得‘喊救命’!”\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9613A26D106EF3C428FBDF21744C1C1408ADEC89_size128_w1080_h1434.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圖源:小紅書博主@大鵝呀eyaeyaeya\u003c/p>\u003cp>他直言,對永裕陵、永泰陵這類“田野類”皇陵,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始風貌才是最好的保護。\u003c/p>\u003cp>其實,鞏義市早在近20年前就對各陵區設立了專門的保護站,目前有122名文物保護工作人員全天不間斷守護。\u003c/p>\u003cp>河南鞏義市文博事業中心副主任徐馨介紹,關于“宋陵麥收”的由來,獨特景觀并非偶然形成。\u003c/p>\u003cp>宋陵所在的這片土地在歷史上長期作為官地管理,隨著土地開墾,陵區逐漸與耕地融為一體。\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14BC45145F1E8B5E1941F2CDF2159857D428FE6A_size136_w1080_h625.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2021年6月起,宋陵核心區3160畝耕地進行流轉,交由鞏義市供銷社統一經營,負責宋陵麥田的耕作與收獲,統一管理分散的田地,避免破壞文物。\u003c/p>\u003cp>每當到了麥子成熟的季節,全國游客與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穿梭于麥浪與石像生之間,用鏡頭定格這見證跨越時代的麥收場景。\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0F6BB9DF4C81C322014859D4A2E1164FD780BB98_size116_w900_h597.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石像生歷經千年,巍然屹立在黃土之上,成為河洛大地的時空守望者。\u003c/p>\u003cp>這片被時光浸潤的土地,正以新姿態展現文化與生態的共生之美。\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CAE762EA0A13BB47020443698CABB81C6F442395_size30_w1080_h319.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當眾多網友被宋陵麥收的場面驚艷,其實,鞏義豈止宋陵!這才只是寶藏小城的“冰山一角”。\u003c/p>\u003cp>鞏義古稱鞏縣,取“山河四塞,鞏固不拔”之意。嘉靖《鞏縣志》記載:“四面有山河之固,故名鞏。”\u003c/p>\u003cp>考古學家還在這里發現了著名的雙槐樹遺址,這是一座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巨型聚落遺址,被專家稱為“河洛古國”。\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D34FDA78EE490AC3CE9832AFF157C192FC75D662_size745_w1080_h608.png\" alt=\"圖片\"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雙槐樹遺址 圖源:河南發布\u003c/p>\u003cp>這里有“小而美的藝術寶庫”鞏縣石窟,其中飛天、帝后禮佛圖構圖完美,保存完整,是北魏石刻藝術的代表。\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B220312A4AA5F5E39FC5D07837505B3381D8A6E0_size356_w1080_h1304.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鞏義石窟寺帝后禮佛圖 圖源:小紅書博主@攝色\u003c/p>\u003cp>鞏義站街鎮瑤灣村的筆架山下,是杜甫出生和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8EA156F90709E42BC9D5366BC4B8FE93B6374E4C_size590_w1080_h662.png\" alt=\"圖片\"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杜甫故里 圖源:河南發布\u003c/p>\u003cp>河洛水路運輸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一個河洛康家。如今的康百萬莊園內懸掛的“留余”匾,帶給游人們無限的啟迪。\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1B43E8298E166D4B6D4A8683E38C64A00C702CC4_size924_w1080_h608.png\" alt=\"圖片\"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康百萬莊園 圖源:河南發布\u003c/p>\u003cp>這片土地改流傳著不少與中華文明形成相關的神話傳說。\u003c/p>\u003cp>伏羲氏在看到河洛交匯形成的“太極奇觀”后,受啟發畫出了陰陽圖,推演先天八卦。\u003c/p>\u003cp>這里傳承著千百年來民間手藝人的匠心。\u003c/p>\u003cp>河洛剪紙講究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工藝木雕傳承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至今還在活態傳承。\u003c/p>\u003cp>河洛金石傳拓、牡丹香包、河洛大鼓……都是記錄河洛文化的重要載體。\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6FFA652E019C562F9A531769F972BF252B30B03B_size226_w1080_h630.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鞏義的寶藏不止宋陵\u003c/p>\u003cp>河南的寶藏也不止一處\u003c/p>\u003cp>請你來河南走走看看\u003c/p>\u003cp>看麥子熟了幾千次,歷史風云幾度變幻\u003c/p>\u003cp>不變的,是人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u003c/p>\u003cp>除標注外,其余照片均由宋亞猛拍攝\u003c/p>\u003cp>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公眾號\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5-06-16 08:51:35","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宋陵,河南,麥田,河洛,小紅書,遺址,博主,鞏義,田野,土地","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宋陵麥收”一眼千年,像在歷史書上勞作
    河南
    河南 > 文旅 > 正文

    “宋陵麥收”一眼千年,像在歷史書上勞作

    6月14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麥收時節

    河南鞏義一組“千年宋陵與金色麥浪同框”

    的絕美照片火爆全網

    收割機轟鳴著穿過麥田

    石像生靜立麥浪間

    文官拱手、石獅怒目、瑞獸賣萌

    生生不息的文明變遷又一次驚艷了時光

    圖片

    圖片

    河南人對麥子的感情,體現在方方面面。

    甲骨文中垂首的“麥”字,宛若商人刻下的金色圖騰。

    圖片

    在二里頭夏都遺址,考古發掘面積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歷史都隱藏在麥田之下。

    圖片

    圖源: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裴李崗遺址的石鐮,無聲訴說著新石器時代先民的耕種智慧。

    圖片

    麥田里的裴李崗遺址 圖源:河南日報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外,走進劇場前,游客首先要通過的是一片麥田。

    圖片

    圖源: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鄭州段黃河兩岸,當麥田迎來豐收時刻,炎黃二帝像就靜靜注視著一望無際的田野。

    圖片

    風吹過河南的田野,吹動的不只是麥穗,更是千年的文明密碼。

    在河南鞏義,藏著一座麥田里的“露天石刻藝術博物館”,它就是宋陵。

    宋陵是北宋7位皇帝及其后妃、宗親等的陵寢。

    這里葬著北宋除徽欽二宗之外的其余七帝,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統稱“七帝八陵”。

    宋陵田間,石馬靜立近千年,看麥子熟了一次又一次,看高鐵和時光穿梭。

    00:34

    視頻來源:小紅書博主@大鵝呀eyaeyaeya

    宋陵地面現存石刻共有1027件,其中永裕陵、永泰陵附近的麥田是熱門打卡地。

    圖片

    圖源:小紅書博主@大鵝呀eyaeyaeya

    千年后,這些昔日的皇家陵寢已立于鬧市之中、散于田野之間,并保持著與農耕生活的奇妙共生。

    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麥田,但有宋陵石像生的麥田只有河南有,只有鞏義有。

    圖片

    網絡平臺上不少網友擔心露天的石像會遭到破壞,“為啥不給這些寶貝蓋上玻璃罩?”

    鞏義市文物局局長朱星理介紹,“過去千年,無論嚴寒酷暑,它們就這么站著。加蓋遮檐,石像不能跟自然融合,沒了皇家氣派;罩上玻璃,高溫不通風,不成了‘蒸桑拿’?文物都得‘喊救命’!”

    圖片

    圖源:小紅書博主@大鵝呀eyaeyaeya

    他直言,對永裕陵、永泰陵這類“田野類”皇陵,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始風貌才是最好的保護。

    其實,鞏義市早在近20年前就對各陵區設立了專門的保護站,目前有122名文物保護工作人員全天不間斷守護。

    河南鞏義市文博事業中心副主任徐馨介紹,關于“宋陵麥收”的由來,獨特景觀并非偶然形成。

    宋陵所在的這片土地在歷史上長期作為官地管理,隨著土地開墾,陵區逐漸與耕地融為一體。

    圖片

    2021年6月起,宋陵核心區3160畝耕地進行流轉,交由鞏義市供銷社統一經營,負責宋陵麥田的耕作與收獲,統一管理分散的田地,避免破壞文物。

    每當到了麥子成熟的季節,全國游客與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穿梭于麥浪與石像生之間,用鏡頭定格這見證跨越時代的麥收場景。

    圖片

    石像生歷經千年,巍然屹立在黃土之上,成為河洛大地的時空守望者。

    這片被時光浸潤的土地,正以新姿態展現文化與生態的共生之美。

    圖片

    當眾多網友被宋陵麥收的場面驚艷,其實,鞏義豈止宋陵!這才只是寶藏小城的“冰山一角”。

    鞏義古稱鞏縣,取“山河四塞,鞏固不拔”之意。嘉靖《鞏縣志》記載:“四面有山河之固,故名鞏。”

    考古學家還在這里發現了著名的雙槐樹遺址,這是一座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巨型聚落遺址,被專家稱為“河洛古國”。

    圖片

    雙槐樹遺址 圖源:河南發布

    這里有“小而美的藝術寶庫”鞏縣石窟,其中飛天、帝后禮佛圖構圖完美,保存完整,是北魏石刻藝術的代表。

    圖片

    鞏義石窟寺帝后禮佛圖 圖源:小紅書博主@攝色

    鞏義站街鎮瑤灣村的筆架山下,是杜甫出生和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

    圖片

    杜甫故里 圖源:河南發布

    河洛水路運輸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一個河洛康家。如今的康百萬莊園內懸掛的“留余”匾,帶給游人們無限的啟迪。

    圖片

    康百萬莊園 圖源:河南發布

    這片土地改流傳著不少與中華文明形成相關的神話傳說。

    伏羲氏在看到河洛交匯形成的“太極奇觀”后,受啟發畫出了陰陽圖,推演先天八卦。

    這里傳承著千百年來民間手藝人的匠心。

    河洛剪紙講究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工藝木雕傳承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至今還在活態傳承。

    河洛金石傳拓、牡丹香包、河洛大鼓……都是記錄河洛文化的重要載體。

    圖片

    鞏義的寶藏不止宋陵

    河南的寶藏也不止一處

    請你來河南走走看看

    看麥子熟了幾千次,歷史風云幾度變幻

    不變的,是人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除標注外,其余照片均由宋亞猛拍攝

    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