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u003cstrong>下沉式建筑繪就古今對話新圖景\u003c/strong>\u003c/p>\u003cp>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以"仰韶標尺?文明曙光"為核心設計理念,建筑設計別具一格,在1.97萬平方米的建筑空間里,突破性采用“整體下沉、引入景觀、融合環境”的策略,以矩形建筑體的屋頂與地面齊平的獨特形態,構建1800平方米的覆土綠植屋面,讓建筑如破土而出的考古現場般自然生長,將觀賞視野最大限度歸還天地景觀。\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4/5CDCF3035DE00E8B9599A05A2929280D67218432_size4133_w3710_h2092.jpg\" alt=\"6月14日!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試運行!\" />\u003c/p>\u003cp>步入館區,粗獷質樸的黃色夯土墻肌理畢現,精準復刻仰韶時期遺址基因;8米高空傾瀉而下的晶瑩水幕,在陽光折射下幻化為連接古今的時光之河;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藝術景墻,通過現代材料的解構重組,讓古老文明符號在當代空間中重新煥發生機。這些兼具功能性與藝術性的建筑語言,不僅構建出層次豐富的沉浸式參觀體驗,更以建筑為媒介完成了對仰韶文明的跨時空解讀,真正實現歷史底蘊與現代審美的無縫銜接,成為黃河文化地標中 "讓文物活起來" 的生動注腳。\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4/286A42B6939330917D9F32E7FB2819740B7D2904_size1351_w4000_h2250.jpg\" alt=\"6月14日!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試運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五大篇章?觸摸7000年文明肌理\u003c/strong>\u003c/p>\u003cp>作為鄭州市首座具有地域特色的史前文化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展陳面積達7292平方米,以“大河湯湯”為敘事主體,設計“大河湯湯”“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仰韶文化:華夏文明的奠基者”“仰韶文化標尺:大河村遺址”“文明星火”五大篇章,從世界大河文明的宏觀視野切入,逐步聚焦到中國大河文明,再深入展現仰韶文化的全貌及大河村遺址的豐富內涵,系統陳列1600余件(套)精品文物,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多年前的絢爛文明圖景。\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4/AF73A37D3759473D51F0ED01776BA3DB0DBDBADB_size2512_w4000_h2250.jpg\" alt=\"\" />\u003c/p>\u003cp>展覽創新運用多元布展手段,將文物陳列的歷史厚重感與數智化場景的現代科技感完美融合,結合復原展示、原狀陳列、沉浸式演繹等方式,實現了從靜態展示到動態體驗的跨越。古老文明與當代科技在此碰撞出迷人火花,不僅將知識性的考古信息,系統呈現,更注重游客的參與體驗,融入仰韶文化和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闡釋大河村考古遺址的價值、保護、管理、利用與研究情況,凸顯 "大河元素仰韶標尺" 的獨特意義,以及黃河文化與文明曙光的緊密聯系,讓觀眾在感受仰韶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獨特價值的同時,開啟一場集知識、體驗、震撼與驚喜于一體的身心盛宴。\u003c/p>\u003cp>踏入序廳,一幅展現古河床歷經千萬年自然雕琢的壯美畫卷徐徐展開。嵌入其中的恢宏影像、精致浮雕、珍貴文物、立體沙盤與資料屏相互配合,生動呈現人類進化的漫長歷程和中華文明誕生、形成的偉大過程,帶觀眾穿越時空,感受文明的起源與發展。\u003c/p>\u003cp>《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部分,將焦點匯聚于河流與人類文明的緊密聯系。巨型立體沙盤展現歐亞大陸的地形地貌,配合沙盤下的檢索觸摸屏、動態河流流域沙盤、標本展示柜及圖文資料,從地理氣候條件、地形地貌變遷、物種分布等多個維度,揭示大河如何孕育人類文明、推動文明演進,以及黃河為早期農業和文明發展提供的得天獨厚條件。\u003c/p>\u003cp>《仰韶文化:華夏文明的奠基者》部分,全面展示仰韶文化從起源到早、中、晚各時期的聚落形態、典型遺址、墓葬形式及出土彩陶的特征,帶領觀眾了解當時的社會分工、階級形成過程,揭開仰韶時代生死觀和社會結構的神秘面紗,領略先民的藝術成就與精神信仰。其中,大型沉浸式數字化展示項目《仰韶印象》更是一大亮點,它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仰韶時期的生存環境、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筑房技術、捕撈和漁獵等場景,讓觀眾仿佛化身仰韶先民,走進那個充滿生機與文明曙光的遠古世界。\u003c/p>\u003cp>《仰韶文化標尺:大河村遺址》部分,以八大維度構建起大河村遺址立體敘事空間。分別介紹了大河村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地層堆積、優越的人居環境、先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聚落的演進、彩陶之美、墓葬、文化的交流融合。深入挖掘大河村遺址的獨特價值,全方位展現先民的智慧、審美與社會風貌,讓觀眾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深切感受遺址獨特的精神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u003c/p>\u003cp>漫步至尾廳,漫天星光營造出充滿儀式感的空間,《文明星火》緩緩奏響。時光仿佛回溯千年,大河湯湯,中華文明的主根脈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綿延不息,帶給觀眾心靈的震撼與對文明的無限敬畏。\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4/982A3A32EFE9B0986B48C981ADFD8BC35D472AAA_size1294_w3885_h2185.jpg\" alt=\"6月14日!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試運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數字科技賦能文明對話!\u003c/strong>\u003c/p>\u003cp>為深化公眾對仰韶文化的認識與體驗,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創新展陳形式,以 "在場感、體驗性、互動性、趣味性" 為核心理念,綜合運用三維交互、裸眼3D、場景塑形、Mapping投影、幻影成像、CG光影特效等前沿數字技術,精心打造 "仰韶印象""仰韶文化的標尺——考古地層數字演繹""仰韶彩陶裸眼3D""白衣彩陶盆數字化演繹""仰韶文化數字檔案館"等特色數字化展項。通過賦予文物、地層、房屋建造等文化元素全新的時代表達,構建起多元化參觀體驗矩陣,有效拓展了博物館的傳播教育功能。\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4/EED5759E27D51A296A160132A3722510C8699742_size4076_w4096_h2304.jpg\" alt=\"6月14日!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試運行!\" />\u003c/p>\u003cp>在《仰韶印象》沉浸式體驗單元,觀眾穿行于叢林聚落之間,目睹先民捕魚制陶、收割谷物的鮮活場景,耳邊傳來陶罐窯火的噼啪聲,鼻尖縈繞著谷物發酵的清香,三維空間的“全感式”時空穿越,讓史前生活觸手可及。《仰韶人的藝術與信仰》展項則通過CG插畫技術,動態演示陶器制作的完整流程——從原料采集、搗碎篩土、羼料和泥,到拉坯成型、修坯裝飾、入窯燒制,每一個制陶環節都細膩呈現。觀眾恍若走進史前制陶工坊,沉浸式領略仰韶先民的智慧結晶與工匠精神。\u003c/p>\u003cp>在"仰韶文化的標尺——考古地層"數字展項中,虛擬講解員"陶陶"化身文化使者,帶領觀眾穿越歷史長河,揭秘大河村遺址考古地層的層層奧秘。跟隨"陶陶"的講解,觀眾可深入了解地層堆積所蘊含的文化序列與歷史信息。\u003c/p>\u003cp>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以數字化賦能文化傳播,不僅為公眾打造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空間,更通過技術創新讓古老的仰韶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4/4F390767F9AD51436D9C7A36A9262DD3753645CB_size1470_w4000_h2250.jpg\" alt=\"6月14日!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試運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讓每一件文物講述仰韶歷史\u003c/strong>\u003c/p>\u003cp>作為國內首個全景式呈現仰韶文化的專題型博物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以30余處遺址精華齊聚、70%文物首秀、5000年文明原脈構建仰韶文化盛宴——近兩千件跨越舊石器時代至夏商文明的文物珍品,正從黃土深處走來,在新時代展廳中重述華夏文明的基因密碼。\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4/E058A45F12290AC4EAFB992D57480A0C01A749F2_size1306_w4096_h2304.jpg\" alt=\"\" />\u003c/p>\u003cp>彩陶雙連壺首次“回家省親”。這件出土于1972 年的仰韶文化“友誼之器”,曾作為大河村遺址的文化信使在河南博物院展出,今隨新館開放重返原生地。雙壺并列的獨特造型,既見證著6000年前部落聯盟的禮儀文明,更以紅陶底色與平行線紋的極簡美學,成為史前工藝美學的典范之作。當您在展廳遇見這件“回家省親”的文明使者,不妨駐足細觀。\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4/22EA7EEC477E94C596EF364AFB256A4BCD3E0F9C_size1733_w4000_h2250.jpg\" alt=\"6月14日!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試運行!\" />\u003c/p>\u003cp>展廳內,有來自廟底溝、雙槐樹、青臺、西山、老奶奶廟、賈湖等30余處重要遺址的文物。百余件來自廟底溝遺址的彩陶文物,勾勒出中原文明的審美底色;來自雙槐樹遺址的陶鼎、陶罐等器物,實證5300年前的禮制雛形;來自大河村遺址的800余件從仰韶早期到商文化的器物序列,串聯起2000年文明演進脈絡。每一件器物都是地域文明的鮮活切片,共同拼貼出仰韶時代的宏大版圖。\u003c/p>\u003cp>走進博物館,上新的文物隨處可見。新出土的豆莢紋彩陶罐、刻槽盆等器物新鮮亮相;仰韶文化晚期城墻,土坯砌筑與夯土版筑復合工藝,為研究我國城市起源與城墻建造技術提供了重要實證;50余件首次公開的彩陶片組成“文明密碼墻”——太陽紋的熾熱崇拜、蝶須紋的自然哲思,每一個彩陶片上的線條勾勒都是先民精神世界的詩化表達。\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4/44816F2EBB2241EEB2081714147DFCCFEA2BBF79_size2358_w2304_h4096.jpg\" alt=\"6月14日!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試運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三位一體打造文化新地標!\u003c/strong>\u003c/p>\u003cp>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將打造“展覽展示 + 數智體驗 + 沉浸研學”三位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作為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博物館將推出不同研學主題課程,并配套青少年教育互動區與多語言智能導覽系統,讓不同年齡層觀眾均可在趣味體驗中解碼仰韶文化基因。\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勝男","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5-06-10 15:45:32","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文物,大河,觀眾,先民,地層,遺址,新館,黃河","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6月14日,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試運行。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坐落于鄭州市東北部,依托考古遺址的獨特魅力,為公眾打開溯源仰韶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時空窗口。 下沉式建筑繪就古今對話新圖景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以"仰韶標尺?文明曙光"為核心設計理念,建筑設計別具一格,在1.97萬平方米的建筑空間里,突破性采用“整體下沉、引入景觀、融合環境”的策略,以矩形建筑體的屋頂與地面齊平的獨特形態,構建1800平方米的覆土綠植屋面,讓建筑如破土而出的考古現場般自然生長,將觀賞視野最大限度歸還天地景觀。 步入館區,粗獷質樸的黃色夯土墻肌理畢現,精準復刻仰韶時期遺址基因;8米高空傾瀉而下的晶瑩水幕,在陽光折射下幻化為連接古今的時光之河;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藝術景墻,通過現代材料的解構重組,讓古老文明符號在當代空間中重新煥發生機。這些兼具功能性與藝術性的建筑語言,不僅構建出層次豐富的沉浸式參觀體驗,更以建筑為媒介完成了對仰韶文明的跨時空解讀,真正實現歷史底蘊與現代審美的無縫銜接,成為黃河文化地標中 "讓文物活起來" 的生動注腳。 五大篇章?觸摸7000年文明肌理 作為鄭州市首座具有地域特色的史前文化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展陳面積達7292平方米,以“大河湯湯”為敘事主體,設計“大河湯湯”“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仰韶文化:華夏文明的奠基者”“仰韶文化標尺:大河村遺址”“文明星火”五大篇章,從世界大河文明的宏觀視野切入,逐步聚焦到中國大河文明,再深入展現仰韶文化的全貌及大河村遺址的豐富內涵,系統陳列1600余件(套)精品文物,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多年前的絢爛文明圖景。 展覽創新運用多元布展手段,將文物陳列的歷史厚重感與數智化場景的現代科技感完美融合,結合復原展示、原狀陳列、沉浸式演繹等方式,實現了從靜態展示到動態體驗的跨越。古老文明與當代科技在此碰撞出迷人火花,不僅將知識性的考古信息,系統呈現,更注重游客的參與體驗,融入仰韶文化和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闡釋大河村考古遺址的價值、保護、管理、利用與研究情況,凸顯 "大河元素仰韶標尺" 的獨特意義,以及黃河文化與文明曙光的緊密聯系,讓觀眾在感受仰韶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獨特價值的同時,開啟一場集知識、體驗、震撼與驚喜于一體的身心盛宴。 踏入序廳,一幅展現古河床歷經千萬年自然雕琢的壯美畫卷徐徐展開。嵌入其中的恢宏影像、精致浮雕、珍貴文物、立體沙盤與資料屏相互配合,生動呈現人類進化的漫長歷程和中華文明誕生、形成的偉大過程,帶觀眾穿越時空,感受文明的起源與發展。 《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部分,將焦點匯聚于河流與人類文明的緊密聯系。巨型立體沙盤展現歐亞大陸的地形地貌,配合沙盤下的檢索觸摸屏、動態河流流域沙盤、標本展示柜及圖文資料,從地理氣候條件、地形地貌變遷、物種分布等多個維度,揭示大河如何孕育人類文明、推動文明演進,以及黃河為早期農業和文明發展提供的得天獨厚條件。 《仰韶文化:華夏文明的奠基者》部分,全面展示仰韶文化從起源到早、中、晚各時期的聚落形態、典型遺址、墓葬形式及出土彩陶的特征,帶領觀眾了解當時的社會分工、階級形成過程,揭開仰韶時代生死觀和社會結構的神秘面紗,領略先民的藝術成就與精神信仰。其中,大型沉浸式數字化展示項目《仰韶印象》更是一大亮點,它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仰韶時期的生存環境、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筑房技術、捕撈和漁獵等場景,讓觀眾仿佛化身仰韶先民,走進那個充滿生機與文明曙光的遠古世界。 《仰韶文化標尺:大河村遺址》部分,以八大維度構建起大河村遺址立體敘事空間。分別介紹了大河村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地層堆積、優越的人居環境、先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聚落的演進、彩陶之美、墓葬、文化的交流融合。深入挖掘大河村遺址的獨特價值,全方位展現先民的智慧、審美與社會風貌,讓觀眾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深切感受遺址獨特的精神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漫步至尾廳,漫天星光營造出充滿儀式感的空間,《文明星火》緩緩奏響。時光仿佛回溯千年,大河湯湯,中華文明的主根脈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綿延不息,帶給觀眾心靈的震撼與對文明的無限敬畏。 數字科技賦能文明對話! 為深化公眾對仰韶文化的認識與體驗,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創新展陳形式,以 "在場感、體驗性、互動性、趣味性" 為核心理念,綜合運用三維交互、裸眼3D、場景塑形、Mapping投影、幻影成像、CG光影特效等前沿數字技術,精心打造 "仰韶印象""仰韶文化的標尺——考古地層數字演繹""仰韶彩陶裸眼3D""白衣彩陶盆數字化演繹""仰韶文化數字檔案館"等特色數字化展項。通過賦予文物、地層、房屋建造等文化元素全新的時代表達,構建起多元化參觀體驗矩陣,有效拓展了博物館的傳播教育功能。 在《仰韶印象》沉浸式體驗單元,觀眾穿行于叢林聚落之間,目睹先民捕魚制陶、收割谷物的鮮活場景,耳邊傳來陶罐窯火的噼啪聲,鼻尖縈繞著谷物發酵的清香,三維空間的“全感式”時空穿越,讓史前生活觸手可及。《仰韶人的藝術與信仰》展項則通過CG插畫技術,動態演示陶器制作的完整流程——從原料采集、搗碎篩土、羼料和泥,到拉坯成型、修坯裝飾、入窯燒制,每一個制陶環節都細膩呈現。觀眾恍若走進史前制陶工坊,沉浸式領略仰韶先民的智慧結晶與工匠精神。 在"仰韶文化的標尺——考古地層"數字展項中,虛擬講解員"陶陶"化身文化使者,帶領觀眾穿越歷史長河,揭秘大河村遺址考古地層的層層奧秘。跟隨"陶陶"的講解,觀眾可深入了解地層堆積所蘊含的文化序列與歷史信息。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以數字化賦能文化傳播,不僅為公眾打造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空間,更通過技術創新讓古老的仰韶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讓每一件文物講述仰韶歷史 作為國內首個全景式呈現仰韶文化的專題型博物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以30余處遺址精華齊聚、70%文物首秀、5000年文明原脈構建仰韶文化盛宴——近兩千件跨越舊石器時代至夏商文明的文物珍品,正從黃土深處走來,在新時代展廳中重述華夏文明的基因密碼。 彩陶雙連壺首次“回家省親”。這件出土于1972 年的仰韶文化“友誼之器”,曾作為大河村遺址的文化信使在河南博物院展出,今隨新館開放重返原生地。雙壺并列的獨特造型,既見證著6000年前部落聯盟的禮儀文明,更以紅陶底色與平行線紋的極簡美學,成為史前工藝美學的典范之作。當您在展廳遇見這件“回家省親”的文明使者,不妨駐足細觀。 展廳內,有來自廟底溝、雙槐樹、青臺、西山、老奶奶廟、賈湖等30余處重要遺址的文物。百余件來自廟底溝遺址的彩陶文物,勾勒出中原文明的審美底色;來自雙槐樹遺址的陶鼎、陶罐等器物,實證5300年前的禮制雛形;來自大河村遺址的800余件從仰韶早期到商文化的器物序列,串聯起2000年文明演進脈絡。每一件器物都是地域文明的鮮活切片,共同拼貼出仰韶時代的宏大版圖。 走進博物館,上新的文物隨處可見。新出土的豆莢紋彩陶罐、刻槽盆等器物新鮮亮相;仰韶文化晚期城墻,土坯砌筑與夯土版筑復合工藝,為研究我國城市起源與城墻建造技術提供了重要實證;50余件首次公開的彩陶片組成“文明密碼墻”——太陽紋的熾熱崇拜、蝶須紋的自然哲思,每一個彩陶片上的線條勾勒都是先民精神世界的詩化表達。 三位一體打造文化新地標!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將打造“展覽展示 + 數智體驗 + 沉浸研學”三位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作為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博物館將推出不同研學主題課程,并配套青少年教育互動區與多語言智能導覽系統,讓不同年齡層觀眾均可在趣味體驗中解碼仰韶文化基因。6月14日!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試運行!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