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文化的傳承創新離不開科技賦能。如何用“科技+文化”讓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1月17日,在河南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委員通道”上,省政協委員鞏文分享了他的看法。\u003c/p>\u003cp>“如何讓優秀文化‘活’起來?我認為,第一步是要讓更多的人看到更‘活’的傳統文化。”鞏文說。\u003c/p>\u003cp>由于歷史的原因,龍門石窟里有很多窟龕殘損,有很多石像缺失。“他們原本是什么樣?應該是什么樣?作為從事科技和文化行業的專業人士,我嘗試用我們的技術,用科技的力量彌補這些殘缺,讓古老文明煥發新生。”鞏文分享道。\u003c/p>\u003cp>龍門石窟賓陽中洞中,有個國寶級文物《帝后禮佛圖》浮雕,曾遭盜鑿販賣,流散海外。2021年,鞏文接到任務,參與了帝后禮佛圖的活化工作。“我們通過大數據查閱了海量的文獻,根據線稿和3D掃描數據,復原了43套服飾和100多套配飾、還原了浮雕中人物的姿態,讓皇帝皇后以數字化方式重逢,用影像讓國寶‘活’起來。”鞏文說,這些內容一經推出,瞬間火遍全網,一周內閱讀量突破5億,很多觀眾看完之后,都發出了“翩若驚鴻、一眼千年”的感慨。\u003c/p>\u003cp>“以更新穎的形式讓更多人能夠看到,這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的第一步。而想要真正‘火’起來,還要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走進大家生活,這是關鍵的第二步。”鞏文說。\u003c/p>\u003cp>他舉例,如今在河南,殷墟博物館的裸眼3D陳列展示、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風起洛陽》VR實景體驗等,都成了熱門的文旅項目,在科技的驅動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打破時空界限,博物館活了、文物活了、詩詞歌賦活了、漢服活了,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讓大家觸手可及,通過產業讓文化融入生活,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u003c/p>\u003cp>“我們河南擁有幾千年的厚重文化遺存,擁有數量眾多的珍貴文化IP,應當被記錄好、展示好,傳承好。”鞏文透露,目前他們正在籌劃通過現代技術,打造一套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在內的“非遺數字化檔案”。“這是我計劃中的第三步,我們要長久的留住我們的文化基因,讓它成為文創的雛形,文旅的IP,讓傳統文化和產業‘雙向奔赴’‘雙向賦能’。”\u003c/p>\u003cp>鞏文表示,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活、長火,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他建議:第一,設立科技文化融合專項基金,并實施稅費優惠,減輕企業運營負擔。第二,鼓勵高校增設科技文化專業,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提升文化人才質量。第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設立專業性文化創新示范園區,集中展示與推廣成功案例,讓大家看到文化的無窮力量。(孟媛 魏凱)\u003c/p>\u003cp>來源:大河網\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5-01-17 09:30:10","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鞏文,傳統文化,科技,委員,文化,通道,龍門石窟,河南,浮雕,帝后禮佛圖","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文化的傳承創新離不開科技賦能。如何用“科技+文化”讓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1月17日,在河南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委員通道”上,省政協委員鞏文分享了他的看法。 “如何讓優秀文化‘活’起來?我認為,第一步是要讓更多的人看到更‘活’的傳統文化。”鞏文說。 由于歷史的原因,龍門石窟里有很多窟龕殘損,有很多石像缺失。“他們原本是什么樣?應該是什么樣?作為從事科技和文化行業的專業人士,我嘗試用我們的技術,用科技的力量彌補這些殘缺,讓古老文明煥發新生。”鞏文分享道。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中,有個國寶級文物《帝后禮佛圖》浮雕,曾遭盜鑿販賣,流散海外。2021年,鞏文接到任務,參與了帝后禮佛圖的活化工作。“我們通過大數據查閱了海量的文獻,根據線稿和3D掃描數據,復原了43套服飾和100多套配飾、還原了浮雕中人物的姿態,讓皇帝皇后以數字化方式重逢,用影像讓國寶‘活’起來。”鞏文說,這些內容一經推出,瞬間火遍全網,一周內閱讀量突破5億,很多觀眾看完之后,都發出了“翩若驚鴻、一眼千年”的感慨。 “以更新穎的形式讓更多人能夠看到,這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的第一步。而想要真正‘火’起來,還要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走進大家生活,這是關鍵的第二步。”鞏文說。 他舉例,如今在河南,殷墟博物館的裸眼3D陳列展示、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風起洛陽》VR實景體驗等,都成了熱門的文旅項目,在科技的驅動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打破時空界限,博物館活了、文物活了、詩詞歌賦活了、漢服活了,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讓大家觸手可及,通過產業讓文化融入生活,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我們河南擁有幾千年的厚重文化遺存,擁有數量眾多的珍貴文化IP,應當被記錄好、展示好,傳承好。”鞏文透露,目前他們正在籌劃通過現代技術,打造一套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在內的“非遺數字化檔案”。“這是我計劃中的第三步,我們要長久的留住我們的文化基因,讓它成為文創的雛形,文旅的IP,讓傳統文化和產業‘雙向奔赴’‘雙向賦能’。” 鞏文表示,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活、長火,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他建議:第一,設立科技文化融合專項基金,并實施稅費優惠,減輕企業運營負擔。第二,鼓勵高校增設科技文化專業,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提升文化人才質量。第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設立專業性文化創新示范園區,集中展示與推廣成功案例,讓大家看到文化的無窮力量。(孟媛 魏凱) 來源:大河網2025委員通道丨鞏文:科技賦能 讓優秀傳統文化“活”進生活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