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城陽城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劉松 攝\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5/28CED61D39E176FDDB13F746618D3E885E6D1489_size92_w768_h198.jpg\" alt=\"\" />\u003c/p>\u003cp>從信陽市區出發,向北25公里,就到了城陽城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微風輕拂,秋色美不勝收,游客徜徉于飲馬塘、跑馬嶺、曬金場、鍋底湖等組成的唯美畫卷中。\u003c/p>\u003cp>城陽城遺址規模之大、保存之好、價值之高,位列我國六座楚王城之最。亡羊補牢、近悅遠來等成語均出于此。而城陽城遺址博物館也是河南省第一家以楚文化為主要展示內容的遺址類專題博物館。\u003c/p>\u003cp>縈繞千年的編鐘清音,一絲不銹的青銅套盤,內藏玄機的彩繪扁壺……走進城陽城遺址博物館,2000多年前楚人那些文明創造,那些勤勞智慧,穿越時空,驚艷了來者。\u003c/p>\u003cp>\u003cstrong> 創下六個“中國之最”\u003c/strong>\u003c/p>\u003cp>楚國是先秦時期重要的諸侯國,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城陽城始建于春秋早期,距今有27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27年,楚頃襄王把這里作為臨時國都,采用亡羊補牢之策,延續了楚國政權55年,所以這里又叫作楚王城。\u003c/p>\u003cp>2000多年光輝,3000多件文物,展現了古楚文明的廣度。據專家考證,城陽城保存大小墓葬近千座,其中大型墓葬百余座。新中國成立以來,省、市文物部門先后在城陽城搶救挖掘了十余座楚墓,出土了許多文物珍品。\u003c/p>\u003cp>在20世紀50年代,城陽城遺址開創了震驚中國考古界的六個“中國之最”:我國出土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編鐘、最早的竹制毛筆、最早的床、最早的枕物、最早的銅胎漆器、最早的板栗實物,這些文物折射出古楚文明的高度。\u003c/p>\u003cp>在城陽城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有個編鐘廣場,這里也是游客必到的“打卡地”。聽著編鐘悠遠的清音,游客仿佛看到,在戰爭、祭祀、宴飲的時候,楚人載歌載舞、演奏編鐘的景象。城陽城遺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1970年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播放的《東方紅》樂曲響徹寰宇,這首樂曲就是用1957年在城陽城址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青銅編鐘演奏的。\u003c/p>\u003cp>當時,一號墓還出土了12件編制竹簡的工具,有銅鋸、錛、削、夾刻刀、刻刀、錐和毛筆,它們被裝入一只木箱內。此毛筆是我國現知最早的毛筆,推翻了蒙恬造筆之說,將造筆的歷史提前了200多年,為研究中國毛筆的發明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u003c/p>\u003cp>有句話說“楚人生死都離不開漆”。博物館內陳列的一張漆木案就是當時的生活用品,作用類似于現在的茶幾。案面上有三行七列的團花式卷云紋樣,并在其與案邊相交的位置下部安裝四個青銅獸蹄狀足?!澳磯ι线@張圖,就是漆木案剛出土時的顏色,雖然塵埋了兩千多年,但上面的圖案依然艷麗,光彩奪目?!背顷柍沁z址博物館講解員楊雪介紹,這反映出楚國高超的漆繪技藝,以及楚人的浪漫情懷。\u003c/p>\u003cp>其實,楚人生活的精致與浪漫不僅于此。在城陽城遺址博物館,車軎、三足敦、銅扁壺組合器皿等文物所展現的巧思匠心,讓游客驚嘆不已。\u003c/p>\u003cp>\u003cstrong> 見證楚國北攻東進\u003c/strong>\u003c/p>\u003cp>城陽城遺址的發現,要從1956年講起。\u003c/p>\u003cp>當時,信陽地區大旱,平橋區的百姓開始打井,挖到地下兩丈深時首先發現了槨板,后又挖出一部分陶器和漆器,引起當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其后,隨著數十年的考古發掘,城陽城逐漸浮出水面。\u003c/p>\u003cp>“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寶劍,竟然保存如此完好!”來自武漢的游客小許嘖嘖稱奇。2016年年末,城陽城發掘出土了依然泛著寒光的寶劍,寶劍外表呈淺綠色,鋒利無比。\u003c/p>\u003cp>“楚人其實是靠武力擴張,才得以生存發展的?!睏钛┙榻B,這種好戰風尚,使楚國成為滅諸侯國最多的國家,一共滅服了62個諸侯國。楚康王曾說:“三年不出兵,死不從禮?!背撕脩?,也以男子佩劍為時尚。唐代詩人張柬之有詩云:“吳鉤明似月,楚劍利如霜?!闭f明楚劍是當時做工非常精巧的兵器。\u003c/p>\u003cp>數十年來,在城陽城址內的大小墓葬中,出土的銅劍、銅戈等楚制兵器,大多做工精致。這些兵器的大量出土,印證了城陽城確實為軍事重鎮(又稱武城),是楚國北攻東進的屯兵之所。\u003c/p>\u003cp>走進博物館,就可以看到一個城陽城內城和外城的復原模型?,F在內城護城河和城墻保存完好,城墻現存最高處7米,墻基寬25米,城外四面壕溝輪廓清晰可見。外城,西邊有丘陵,北邊是十字江,東邊靠淮河故道,利用自然天險作防御,所以又叫防御城。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區位優勢,公元前227年,這里又成為楚頃襄王的臨時國都。\u003c/p>\u003cp>隨著時間推移,這里逐漸發展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尤其是到了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隨著楚文化的進一步傳播與發展,城陽城達到了其歷史上的鼎盛時期。\u003c/p>\u003cp>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武志江認為,城陽城見證了楚國的興起與衰落,以及淮上古國的變遷、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程,為研究楚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是楚文化研究的重要依據。\u003c/p>\u003cp>\u003cstrong>“前世”與“今生”牽手\u003c/strong>\u003c/p>\u003cp>一座城陽城,半部信陽史。楚都城陽,以其獨有的魅力,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期間大遺址保護專項、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曾獲得郭沫若、歐潭生、舒乙、顧鐵符、黃盛璋、井上靖等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贊譽。\u003c/p>\u003cp>2004年,同時兼具文物保護和鄉鎮行政管理雙重職能的特殊單位——信陽市平橋區城陽城址保護區成立。為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2021年城陽城址保護區更名為信陽市平橋區城陽城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委員會。近年來,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切下,城陽城址的保護和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城陽城日益綻放新生光彩。\u003c/p>\u003cp>2024年,位于博物館內的楚都城陽沉浸式數字體驗廳落成,將科技與歷史文化完美融合,讓古老的文物與歷史場景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其主要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將城陽城遺址的區位信息、空間格局以及生產生活場景進行高精度虛擬復原,讓參觀者可以感受到穿越時空、置身楚都的浪漫與心跳。\u003c/p>\u003cp>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戰火紛飛:多彩城陽彩繪互動”展項,將帶游客回到春秋時期的古戰場。在這里,游客將目睹楚國軍隊——申、息之師的英勇風采,以及那個時代獨特的戰爭場景和作戰方式。通過APP,游客還可以扮演一名士兵,選擇心儀的武器,與場景中的其他人物進行互動,體驗那份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u003c/p>\u003cp>城陽城一邊沉淀歷史,一邊續寫未來,吸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各類活動層出不窮,趣味無限。連續舉辦六屆漢服文化節,千人同袍,上演國風盛宴;“文物里的美好信陽”考古活動,讓游客感受文物的美好,享受考古的樂趣;“知古鑒今愛我中華”簽名活動,萬人聚首,共赴時光之約。\u003c/p>\u003cp>除此之外,城陽城還是平橋區全域旅游建設的重點區域。該區以“穿越千年、又見城陽——往昔楚國故地、今朝豫風家園”的主題定位,打造城陽城楚文化特色IP系列產品。2023年,城陽城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功申報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u003c/p>\u003cp>讓“前世”與“今生”牽手,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城陽城的故事還在繼續。(記者 刁良梓)\u003c/p>\u003cp>來源:河南日報\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4-11-04 08:14:43","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城陽城,遺址,游客,楚國,文物,楚人,毛筆,城陽,編鐘,陽城","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原標題:文化中國行 考古中國篇 主根主脈看河南 行走大遺址丨探訪城陽城遺址 金戈鐵馬去 楚風漢韻長 城陽城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劉松 攝 從信陽市區出發,向北25公里,就到了城陽城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微風輕拂,秋色美不勝收,游客徜徉于飲馬塘、跑馬嶺、曬金場、鍋底湖等組成的唯美畫卷中。 城陽城遺址規模之大、保存之好、價值之高,位列我國六座楚王城之最。亡羊補牢、近悅遠來等成語均出于此。而城陽城遺址博物館也是河南省第一家以楚文化為主要展示內容的遺址類專題博物館。 縈繞千年的編鐘清音,一絲不銹的青銅套盤,內藏玄機的彩繪扁壺……走進城陽城遺址博物館,2000多年前楚人那些文明創造,那些勤勞智慧,穿越時空,驚艷了來者。 創下六個“中國之最” 楚國是先秦時期重要的諸侯國,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城陽城始建于春秋早期,距今有27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27年,楚頃襄王把這里作為臨時國都,采用亡羊補牢之策,延續了楚國政權55年,所以這里又叫作楚王城。 2000多年光輝,3000多件文物,展現了古楚文明的廣度。據專家考證,城陽城保存大小墓葬近千座,其中大型墓葬百余座。新中國成立以來,省、市文物部門先后在城陽城搶救挖掘了十余座楚墓,出土了許多文物珍品。 在20世紀50年代,城陽城遺址開創了震驚中國考古界的六個“中國之最”:我國出土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編鐘、最早的竹制毛筆、最早的床、最早的枕物、最早的銅胎漆器、最早的板栗實物,這些文物折射出古楚文明的高度。 在城陽城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有個編鐘廣場,這里也是游客必到的“打卡地”。聽著編鐘悠遠的清音,游客仿佛看到,在戰爭、祭祀、宴飲的時候,楚人載歌載舞、演奏編鐘的景象。城陽城遺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1970年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播放的《東方紅》樂曲響徹寰宇,這首樂曲就是用1957年在城陽城址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青銅編鐘演奏的。 當時,一號墓還出土了12件編制竹簡的工具,有銅鋸、錛、削、夾刻刀、刻刀、錐和毛筆,它們被裝入一只木箱內。此毛筆是我國現知最早的毛筆,推翻了蒙恬造筆之說,將造筆的歷史提前了200多年,為研究中國毛筆的發明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有句話說“楚人生死都離不開漆”。博物館內陳列的一張漆木案就是當時的生活用品,作用類似于現在的茶幾。案面上有三行七列的團花式卷云紋樣,并在其與案邊相交的位置下部安裝四個青銅獸蹄狀足?!澳磯ι线@張圖,就是漆木案剛出土時的顏色,雖然塵埋了兩千多年,但上面的圖案依然艷麗,光彩奪目?!背顷柍沁z址博物館講解員楊雪介紹,這反映出楚國高超的漆繪技藝,以及楚人的浪漫情懷。 其實,楚人生活的精致與浪漫不僅于此。在城陽城遺址博物館,車軎、三足敦、銅扁壺組合器皿等文物所展現的巧思匠心,讓游客驚嘆不已。 見證楚國北攻東進 城陽城遺址的發現,要從1956年講起。 當時,信陽地區大旱,平橋區的百姓開始打井,挖到地下兩丈深時首先發現了槨板,后又挖出一部分陶器和漆器,引起當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其后,隨著數十年的考古發掘,城陽城逐漸浮出水面。 “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寶劍,竟然保存如此完好!”來自武漢的游客小許嘖嘖稱奇。2016年年末,城陽城發掘出土了依然泛著寒光的寶劍,寶劍外表呈淺綠色,鋒利無比。 “楚人其實是靠武力擴張,才得以生存發展的。”楊雪介紹,這種好戰風尚,使楚國成為滅諸侯國最多的國家,一共滅服了62個諸侯國。楚康王曾說:“三年不出兵,死不從禮。”楚人好戰,也以男子佩劍為時尚。唐代詩人張柬之有詩云:“吳鉤明似月,楚劍利如霜?!闭f明楚劍是當時做工非常精巧的兵器。 數十年來,在城陽城址內的大小墓葬中,出土的銅劍、銅戈等楚制兵器,大多做工精致。這些兵器的大量出土,印證了城陽城確實為軍事重鎮(又稱武城),是楚國北攻東進的屯兵之所。 走進博物館,就可以看到一個城陽城內城和外城的復原模型?,F在內城護城河和城墻保存完好,城墻現存最高處7米,墻基寬25米,城外四面壕溝輪廓清晰可見。外城,西邊有丘陵,北邊是十字江,東邊靠淮河故道,利用自然天險作防御,所以又叫防御城。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區位優勢,公元前227年,這里又成為楚頃襄王的臨時國都。 隨著時間推移,這里逐漸發展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尤其是到了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隨著楚文化的進一步傳播與發展,城陽城達到了其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武志江認為,城陽城見證了楚國的興起與衰落,以及淮上古國的變遷、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程,為研究楚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是楚文化研究的重要依據。 “前世”與“今生”牽手 一座城陽城,半部信陽史。楚都城陽,以其獨有的魅力,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期間大遺址保護專項、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曾獲得郭沫若、歐潭生、舒乙、顧鐵符、黃盛璋、井上靖等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贊譽。 2004年,同時兼具文物保護和鄉鎮行政管理雙重職能的特殊單位——信陽市平橋區城陽城址保護區成立。為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2021年城陽城址保護區更名為信陽市平橋區城陽城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委員會。近年來,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切下,城陽城址的保護和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城陽城日益綻放新生光彩。 2024年,位于博物館內的楚都城陽沉浸式數字體驗廳落成,將科技與歷史文化完美融合,讓古老的文物與歷史場景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其主要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將城陽城遺址的區位信息、空間格局以及生產生活場景進行高精度虛擬復原,讓參觀者可以感受到穿越時空、置身楚都的浪漫與心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戰火紛飛:多彩城陽彩繪互動”展項,將帶游客回到春秋時期的古戰場。在這里,游客將目睹楚國軍隊——申、息之師的英勇風采,以及那個時代獨特的戰爭場景和作戰方式。通過APP,游客還可以扮演一名士兵,選擇心儀的武器,與場景中的其他人物進行互動,體驗那份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 城陽城一邊沉淀歷史,一邊續寫未來,吸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各類活動層出不窮,趣味無限。連續舉辦六屆漢服文化節,千人同袍,上演國風盛宴;“文物里的美好信陽”考古活動,讓游客感受文物的美好,享受考古的樂趣;“知古鑒今愛我中華”簽名活動,萬人聚首,共赴時光之約。 除此之外,城陽城還是平橋區全域旅游建設的重點區域。該區以“穿越千年、又見城陽——往昔楚國故地、今朝豫風家園”的主題定位,打造城陽城楚文化特色IP系列產品。2023年,城陽城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功申報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讓“前世”與“今生”牽手,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城陽城的故事還在繼續。(記者 刁良梓) 來源:河南日報探訪城陽城遺址 金戈鐵馬去 楚風漢韻長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