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河南 > 要聞 > 正文

龍門石窟保護里的“科技范”丨巡禮新河南·巨變

自動播放

河南是文物資源大省,1961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有13處,龍門石窟是其中的一處。60多年過去了,在文旅文創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這些文物又煥發了什么新的生機和活力?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張月:(石碑)1961年龍門石窟是新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單位,也是河南省最早開放的歷史人文景點。1982年,成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禮佛臺)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是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古跡。

龍門石窟的巖體主要由石灰巖構成,可溶性強。面對風雨侵蝕和開放之后紛至沓來的游客,如何保護好“國寶”,是擺在文物保護者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龍門石窟研究院 石窟保護研究中心 副主任 范子龍:文物保護就提倡最小干預原則,下雨的時候 ,水會從這個位置下來之后,沿著這個面持續地對它一個沖刷作用,為了保護這尊像我們在這塊加了新的灌漿材料。

洛陽還在伊河上、下游各修了橋,交通分流,景區實行封閉管理,外來過往車輛不再從景區穿過。東西兩山建成了森林公園,周邊90多個水泥廠、煤礦等污染企業關停。

龍門石窟研究院 石窟保護研究中心 副主任 范子龍:我們也建立了世界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對洞窟的病害包括一些風化的情況,滲漏時的觀測及時反饋到監測中心。好些小的問題、小的裂隙通過日常保養維護給它解決。

微波水分儀、地質雷達及地震共振頻率成像、超聲波無損檢測等等,幾十年來,只要有新的高科技手段出現,都會被文保專家嘗試使用到龍門石窟保護中。

龍門石窟研究院信息資料中心 郭晨暉:甬道兩側刻的有藥方,包括這里都刻的有藥方,直接就可以看到上面的字清晰度都是非常高,拉近字也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這里有一個綠豆湯的藥方。

借助微痕識別和高精度文物數字化采集關鍵技術,石窟內所蘊含的豐富文物信息都能清晰還原。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張月:說到綠豆湯,大家都知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清熱解毒,止渴健脾的佳品; 但是您可能不知道,在龍門石窟藥方洞,像這樣功效顯著的古代藥方,一共有140多個,這其中甚至有治療癌癥和傳染病的方子。

最近,科技人員又開始使用虛擬修復、增強現實、3D打印等新技術,賦予石窟新的生命。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既能看到造像的前世今生,還原造像色彩,還能實現流散文物在洞窟里“身首合一、數字復位”

龍門石窟研究院信息資料中心 郭晨暉:它的精度能達到0.03(毫米)非常精細,造像上面的病害、包括一些水害的侵蝕,甚至盜鑿之后的痕跡都完全還原出來,遵照歷史情況,維持了現狀。

保護和開發并重,龍門石窟始終以最好的狀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安徽游客:保存特別好,整個的河南讓我感覺就是耳目一新,讓我們感覺到河南是一個很有厚度的省份。

60多年過去了,河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13處變成了420處,自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以來,河南共有55項入選,總數領跑全國。厚重的文化也讓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有了堅實的底氣,河南持續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一條條精品主題旅游線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傳統文化火起來。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9.95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9600億元。

來源:大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