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活動中他們走進紅旗渠紀念館、紅旗渠青年洞,踏進安陽科學技術館、中國文字博物館以及安陽市殷墟博物館,實地感受觸摸真實的歷史,真切感悟到了紅旗渠精神的內涵、科學技術的魅力以及中華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u003c/p>\u003cp>\u003cstrong>聆聽修渠故事\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感悟紅旗渠精神內涵\u003c/strong>\u003c/p>\u003cp>在紅旗渠精神營地內的開營儀式上,在場師生一同觀看了《紅旗渠》紀錄片,了解紅旗渠故事,感悟紅旗渠精神,也讓師生們對第二天探訪紅旗渠風景區(qū)的行程充滿期待。\u003c/p>\u003cp>“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紅旗渠》紀錄片講述了勤勞勇敢的30萬林州人民從1960年開始,苦戰(zhàn)10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的故事。沉浸在紅旗渠故事中的師生們也深刻感受到了“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內涵。\u003c/p>\u003cp>在紅旗渠紀念館,講解員帶領師生們參觀了“千年旱魔、紅旗引領、太行豐碑、山河巨變、精神永恒”五個展廳,回顧了當年的修渠歷程。師生們在林州人民鑿山開渠的生動雕像前參觀,拍照記錄鑿渠工人留下的珍貴文物和記錄著林州人民戰(zhàn)天斗地精神的歷史資料文件,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了解林州人民遇溝架橋、逢山鑿洞、鑄就偉岸的光輝事跡,在一件件實物、一幅幅畫面前,用心感受老一輩建設者們戰(zhàn)天斗地、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也在自己的心靈中埋下了奮斗的種子。\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5/5EF2A0150F1487359C53FF1AA1273C0EF74C1FB6_size136_w1080_h810.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5/655178677F868C428E0E62B15F8C20FF378E26AF_size119_w1080_h810.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林縣人民修渠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來自洛陽市欒川縣白土鎮(zhèn)八一希望小學的郭乙睿在參觀完紅旗渠紀念館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我回去后也要多多地向我的同學們講述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永在!”\u003c/p>\u003cp>“參觀完紅旗渠精神紀念館,我更加欽佩林縣人民了,他們的紅旗渠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滎陽市城關鄉(xiāng)實驗小學的楊義迪說,“今后在學習上,我也要將貫徹紅旗渠精神作為我的目標,爭取進步。”\u003c/p>\u003cp>在紅旗渠景區(qū),師生們徒步穿越“紅飄帶”“水長城”,到達紅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望著從太行山穿腰而過的渠水,實地感受到了地勢的險峻,沉浸式體驗了當年修渠的艱辛,驚嘆紅旗渠的雄偉和精巧,欽佩林縣人民的氣魄和壯舉。\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5/E0AF98A2131BD89B40EA0AE643E8F2D12F2739E1_size187_w1080_h810.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在紅旗渠實訓基地,師生們一起動手體驗當年林縣人民修渠所用的種種工具:推獨輪車、推土吊機……一件件工具既是林縣人民修建紅旗渠的見證,也體現(xiàn)了林縣人民為了修渠而展現(xiàn)出的創(chuàng)造力,更讓師生們體驗到了林縣人民10年的艱辛與不易。\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5/F9285A925FF67A2FB3982D2CDEDB53C58BDA801A_size137_w1080_h629.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5/09266936E1E226D4472E72252787794954EB1C6D_size222_w1080_h810.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感悟紅旗渠精神!傳承紅旗渠精神!”師生們在青年洞前合影留念時喊出的口號響徹太行山谷。林州市原康鎮(zhèn)北大荒學校的學生牛園媛分享道:“林縣人民真的很有智慧,在那樣艱苦的情況下還能完成如此偉大的工程,實在是讓人欽佩,我也要學習他們這種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u003c/p>\u003cp>來自焦作市番田鎮(zhèn)楊壘小學的代表老師徐永艷在紅旗渠畔被這項偉大的工程深深地震撼到了,“回去后我一定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把自己感受到的紅旗渠精神講給我的學生們!”她說。\u003c/p>\u003cp>“一顆紅心兩雙手,自力更生樣樣有。”靈寶市尹莊鎮(zhèn)岳渡小學的教師王小山說,“林縣人民懸壁鑿洞、逢山架橋的事跡讓我很受感動,我也會把這種精神落實在我的工作中,同時傳承給我的學生們。”\u003c/p>\u003cp>\u003cstrong>探秘文字起源\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感受科學奧秘\u003c/strong>\u003c/p>\u003cp>從紅旗渠汲取無窮的精神力量后,師生們又來到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字博物館,領略中華文字發(fā)展的悠久歷史和充滿內涵的中華文化基因。博物館以文字為主干,薈萃歷代中國文字樣本精華,講解漢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歷程,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字、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5/A1981BDD6A7D768516FAA96B8153AA1D63CFE32C_size114_w1080_h810.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師生們在博物館內了解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漢字的發(fā)展歷程,他們跟著館內老師做甲骨文體操、拓印甲骨文字,近距離感受中國文字之美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魅力。\u003c/p>\u003cp>隨后,學生們來到安陽市科學技術館感受科技的力量。他們參觀了自然科學、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和基礎科學四個展廳,一件件科技展品讓他們大開眼界,充滿興趣。中國空間站長什么樣?鋼絲網(wǎng)怎么會有天鵝絨般的觸覺?人體內部的骨骼構造是什么樣子的?……同學們在講解員的講解和示范下,認真觀察,親身體驗,積極討論,實際操作,從中感知和明白了許多知識,感受了科技的無窮魅力,激發(fā)了同學們對科學的熱愛,在心中播下了科技的種子,放飛了科學探索的夢想。\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5/6E21F16A14606AC998B067EAFDA49D77A2E3690C_size113_w1080_h810.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來自漯河市臨潁縣的學生張子恩在參觀完科技館二樓的人體模型和三樓特斯拉電圈后說:“我了解到了人體構造和電磁科學的奧妙,以后我也要在學習生活中將這些科學常識熟記于心,同時我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夠成為一名科學技術的實踐者。”\u003c/p>\u003cp>當天下午,老師們來到坐落于洹水之濱的殷墟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依次參觀了“車轔轔、馬蕭蕭”車馬遺跡展、偉大的商文明、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長從何來——殷墟花園莊東地亞長墓專題展、世界的商文明等主題展廳。燦爛精美的青銅器皿、琳瑯華貴的玉石雕刻、裝飾精美的駕駕馬車,都是3300多年前殷商文明的生動詮釋,在參觀中,老師們也全面了解了殷商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感受到了殷商文明的偉大。\u003c/p>\u003cp>\u003cstrong>傳承紅旗渠精神\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分享真摯感悟\u003c/strong>\u003c/p>\u003cp>“不管是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我們都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而努力。”\u003c/p>\u003cp>“作為新世紀的新青年,我們也應該將紅旗渠精神作為我們的信仰,將林州先輩們自力更生、不畏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傳承下去……”\u003c/p>\u003cp>從實踐到感悟,探索精彩世界。在這次活動尾聲舉辦的“新世紀希望故事匯演講比賽”上,同學們一一上臺將這四天三晚的見聞感悟相互分享給了大家,同學們充滿激情、言之有物、充滿深刻感悟的演講讓現(xiàn)場不斷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u003c/p>\u003cp>“紅旗渠的確是名副其實的精神渠,它更像是一座豐碑,一座飽含最美奮斗者精神的豐碑。”在演講臺上,來自漯河市臨潁縣的學生張子恩講出了自己這幾天參觀實踐后的感悟,“在學習生活中的我和林州的前輩們相比,總是讓我自愧不如,平時寫作業(yè)時三心二意,拖拖拉拉,參加各種興趣活動時我都會猶豫不決。但以后我要改掉這些壞毛病,堅定意志,積極向上,要做一個持之以恒胸懷理想的有志少年,挑起國家重擔,發(fā)揚紅旗渠精神!”真摯的感悟分享讓臺下師生紛紛鼓掌并給予肯定。\u003c/p>\u003cp>在演講比賽的尾聲,來自林州市原康鎮(zhèn)北大荒學校的代表牛國棟老師作為一名渠三代,在臺上聲情并茂地向在場師生分享了自己的爺爺和父親當年上山修渠的故事。\u003c/p>\u003cp>他的爺爺經(jīng)過10年的修渠工作后,累得左手到現(xiàn)在都伸不開;他的父親在17歲時就上山修渠,如今記憶最深的就是在修渠時的饑餓感……講到動情之處,牛國棟數(shù)度哽咽,他說:“現(xiàn)在我們的條件好了,離不開先輩們的艱苦付出,我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好好學習,加油!”\u003c/p>\u003cp>演講比賽結束后,與會人員向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的學生頒發(fā)了榮譽證書,并發(fā)放了書包、羽毛球拍、畫筆等精美獎品。參加本次活動的學校老師紛紛表示,希望通過這次在安陽林州舉辦的尋訪實踐公益活動,能夠更好地弘揚、傳承紅旗渠精神,引導農村留守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堅定文化自信,用好紅色資源,發(fā)揚好紅色精神,傳承好紅色基因,為黨培養(yǎng)具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懷的“紅孩子”,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助力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u003c/p>\u003cp>“新世紀希望故事匯”公益項目由河南省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聯(lián)合河北省新世紀公益基金會開展實施,該項目采用創(chuàng)新模式,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媒介,通過捐建希望故事匯播放設備、建設播放平臺,每天為孩子們播放中外經(jīng)典文學名著、紅色故事、成語故事,為廣大農村寄宿學生提供心理陪伴,幫助他們提升閱讀能力、開闊知識視野。該項目自2021年3月在河南啟動以來,已覆蓋洛陽、南陽、信陽、駐馬店、鄭州、許昌、平頂山、漯河、商丘、安陽、三門峽、新鄉(xiāng)、焦作等13個地市79個縣市區(qū)的1021所農村寄宿制小學,點亮了河南48.5萬余名鄉(xiāng)村孩子的成長夢。\u003c/p>\u003cp>自2004年以來,河北省新世紀公益基金會先后在河南援建9所希望小學、資助學生2170名、援建“新世紀希望故事匯”項目學校1021所,為河南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u003c/p>\u003cp>來源:河南希望工程公眾號\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wǎng)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wǎng)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4-08-27 17:26:39","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紅旗渠,師生,新世紀,林縣,林州,精神,人民,文字,學生,同學","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近日,河南省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聯(lián)合河北省新世紀公益基金會在安陽紅旗渠開展“從感悟到體驗 探索精彩世界——‘新世紀希望故事匯’尋訪實踐公益活動”。來自全省35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的66名師生參加了此次公益活動,他們是在2024年第三屆新世紀希望故事匯公益項目“我心中的希望”聽故事寫感悟征文活動中獲得一等獎的學生和指導老師,以及在新世紀希望故事匯公益項目全國“優(yōu)秀學校”活動中獲得“優(yōu)秀學校”二等獎的學校代表。 活動中他們走進紅旗渠紀念館、紅旗渠青年洞,踏進安陽科學技術館、中國文字博物館以及安陽市殷墟博物館,實地感受觸摸真實的歷史,真切感悟到了紅旗渠精神的內涵、科學技術的魅力以及中華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 聆聽修渠故事 感悟紅旗渠精神內涵 在紅旗渠精神營地內的開營儀式上,在場師生一同觀看了《紅旗渠》紀錄片,了解紅旗渠故事,感悟紅旗渠精神,也讓師生們對第二天探訪紅旗渠風景區(qū)的行程充滿期待。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紅旗渠》紀錄片講述了勤勞勇敢的30萬林州人民從1960年開始,苦戰(zhàn)10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的故事。沉浸在紅旗渠故事中的師生們也深刻感受到了“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內涵。 在紅旗渠紀念館,講解員帶領師生們參觀了“千年旱魔、紅旗引領、太行豐碑、山河巨變、精神永恒”五個展廳,回顧了當年的修渠歷程。師生們在林州人民鑿山開渠的生動雕像前參觀,拍照記錄鑿渠工人留下的珍貴文物和記錄著林州人民戰(zhàn)天斗地精神的歷史資料文件,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了解林州人民遇溝架橋、逢山鑿洞、鑄就偉岸的光輝事跡,在一件件實物、一幅幅畫面前,用心感受老一輩建設者們戰(zhàn)天斗地、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也在自己的心靈中埋下了奮斗的種子。 “林縣人民修渠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來自洛陽市欒川縣白土鎮(zhèn)八一希望小學的郭乙睿在參觀完紅旗渠紀念館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我回去后也要多多地向我的同學們講述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永在!” “參觀完紅旗渠精神紀念館,我更加欽佩林縣人民了,他們的紅旗渠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滎陽市城關鄉(xiāng)實驗小學的楊義迪說,“今后在學習上,我也要將貫徹紅旗渠精神作為我的目標,爭取進步。” 在紅旗渠景區(qū),師生們徒步穿越“紅飄帶”“水長城”,到達紅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望著從太行山穿腰而過的渠水,實地感受到了地勢的險峻,沉浸式體驗了當年修渠的艱辛,驚嘆紅旗渠的雄偉和精巧,欽佩林縣人民的氣魄和壯舉。 在紅旗渠實訓基地,師生們一起動手體驗當年林縣人民修渠所用的種種工具:推獨輪車、推土吊機……一件件工具既是林縣人民修建紅旗渠的見證,也體現(xiàn)了林縣人民為了修渠而展現(xiàn)出的創(chuàng)造力,更讓師生們體驗到了林縣人民10年的艱辛與不易。 “感悟紅旗渠精神!傳承紅旗渠精神!”師生們在青年洞前合影留念時喊出的口號響徹太行山谷。林州市原康鎮(zhèn)北大荒學校的學生牛園媛分享道:“林縣人民真的很有智慧,在那樣艱苦的情況下還能完成如此偉大的工程,實在是讓人欽佩,我也要學習他們這種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來自焦作市番田鎮(zhèn)楊壘小學的代表老師徐永艷在紅旗渠畔被這項偉大的工程深深地震撼到了,“回去后我一定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把自己感受到的紅旗渠精神講給我的學生們!”她說。 “一顆紅心兩雙手,自力更生樣樣有。”靈寶市尹莊鎮(zhèn)岳渡小學的教師王小山說,“林縣人民懸壁鑿洞、逢山架橋的事跡讓我很受感動,我也會把這種精神落實在我的工作中,同時傳承給我的學生們。” 探秘文字起源 感受科學奧秘 從紅旗渠汲取無窮的精神力量后,師生們又來到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字博物館,領略中華文字發(fā)展的悠久歷史和充滿內涵的中華文化基因。博物館以文字為主干,薈萃歷代中國文字樣本精華,講解漢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歷程,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字、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 師生們在博物館內了解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漢字的發(fā)展歷程,他們跟著館內老師做甲骨文體操、拓印甲骨文字,近距離感受中國文字之美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魅力。 隨后,學生們來到安陽市科學技術館感受科技的力量。他們參觀了自然科學、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和基礎科學四個展廳,一件件科技展品讓他們大開眼界,充滿興趣。中國空間站長什么樣?鋼絲網(wǎng)怎么會有天鵝絨般的觸覺?人體內部的骨骼構造是什么樣子的?……同學們在講解員的講解和示范下,認真觀察,親身體驗,積極討論,實際操作,從中感知和明白了許多知識,感受了科技的無窮魅力,激發(fā)了同學們對科學的熱愛,在心中播下了科技的種子,放飛了科學探索的夢想。 來自漯河市臨潁縣的學生張子恩在參觀完科技館二樓的人體模型和三樓特斯拉電圈后說:“我了解到了人體構造和電磁科學的奧妙,以后我也要在學習生活中將這些科學常識熟記于心,同時我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夠成為一名科學技術的實踐者。” 當天下午,老師們來到坐落于洹水之濱的殷墟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依次參觀了“車轔轔、馬蕭蕭”車馬遺跡展、偉大的商文明、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長從何來——殷墟花園莊東地亞長墓專題展、世界的商文明等主題展廳。燦爛精美的青銅器皿、琳瑯華貴的玉石雕刻、裝飾精美的駕駕馬車,都是3300多年前殷商文明的生動詮釋,在參觀中,老師們也全面了解了殷商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感受到了殷商文明的偉大。 傳承紅旗渠精神 分享真摯感悟 “不管是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我們都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而努力。” “作為新世紀的新青年,我們也應該將紅旗渠精神作為我們的信仰,將林州先輩們自力更生、不畏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傳承下去……” 從實踐到感悟,探索精彩世界。在這次活動尾聲舉辦的“新世紀希望故事匯演講比賽”上,同學們一一上臺將這四天三晚的見聞感悟相互分享給了大家,同學們充滿激情、言之有物、充滿深刻感悟的演講讓現(xiàn)場不斷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 “紅旗渠的確是名副其實的精神渠,它更像是一座豐碑,一座飽含最美奮斗者精神的豐碑。”在演講臺上,來自漯河市臨潁縣的學生張子恩講出了自己這幾天參觀實踐后的感悟,“在學習生活中的我和林州的前輩們相比,總是讓我自愧不如,平時寫作業(yè)時三心二意,拖拖拉拉,參加各種興趣活動時我都會猶豫不決。但以后我要改掉這些壞毛病,堅定意志,積極向上,要做一個持之以恒胸懷理想的有志少年,挑起國家重擔,發(fā)揚紅旗渠精神!”真摯的感悟分享讓臺下師生紛紛鼓掌并給予肯定。 在演講比賽的尾聲,來自林州市原康鎮(zhèn)北大荒學校的代表牛國棟老師作為一名渠三代,在臺上聲情并茂地向在場師生分享了自己的爺爺和父親當年上山修渠的故事。 他的爺爺經(jīng)過10年的修渠工作后,累得左手到現(xiàn)在都伸不開;他的父親在17歲時就上山修渠,如今記憶最深的就是在修渠時的饑餓感……講到動情之處,牛國棟數(shù)度哽咽,他說:“現(xiàn)在我們的條件好了,離不開先輩們的艱苦付出,我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好好學習,加油!” 演講比賽結束后,與會人員向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的學生頒發(fā)了榮譽證書,并發(fā)放了書包、羽毛球拍、畫筆等精美獎品。參加本次活動的學校老師紛紛表示,希望通過這次在安陽林州舉辦的尋訪實踐公益活動,能夠更好地弘揚、傳承紅旗渠精神,引導農村留守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堅定文化自信,用好紅色資源,發(fā)揚好紅色精神,傳承好紅色基因,為黨培養(yǎng)具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懷的“紅孩子”,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助力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 “新世紀希望故事匯”公益項目由河南省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聯(lián)合河北省新世紀公益基金會開展實施,該項目采用創(chuàng)新模式,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媒介,通過捐建希望故事匯播放設備、建設播放平臺,每天為孩子們播放中外經(jīng)典文學名著、紅色故事、成語故事,為廣大農村寄宿學生提供心理陪伴,幫助他們提升閱讀能力、開闊知識視野。該項目自2021年3月在河南啟動以來,已覆蓋洛陽、南陽、信陽、駐馬店、鄭州、許昌、平頂山、漯河、商丘、安陽、三門峽、新鄉(xiāng)、焦作等13個地市79個縣市區(qū)的1021所農村寄宿制小學,點亮了河南48.5萬余名鄉(xiāng)村孩子的成長夢。 自2004年以來,河北省新世紀公益基金會先后在河南援建9所希望小學、資助學生2170名、援建“新世紀希望故事匯”項目學校1021所,為河南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 來源:河南希望工程公眾號從感悟到體驗 探索精彩世界——“新世紀希望故事匯”尋訪實踐公益活動走進紅旗渠
獨家搶先看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