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溫縣小麥博物館序廳的“小麥萬年傳,耕耘天地間”浮雕墻(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u003c/p>\u003cp>“溫縣小麥博物館是全國首家以小麥為主題的博物館。我們本著‘傳承、展示、權威、科研、科普’的理念,分為‘麥之源’‘麥之脈’‘麥之夢’‘麥之鄉’4大部分11個單元,全面展示了小麥的歷史文化、演變與傳播,河南省糧食生產的重要地位與貢獻,溫縣在小麥方面的建設成果等。”溫縣小麥博物館講解員王若堯說。\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28/990AA2DC6F1A43B0447BFE377BDE9814D685A9BD_size728_w800_h533.png\" alt=\"溫縣小麥博物館內展示的傳統農耕場景(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溫縣小麥博物館內展示的傳統農耕場景(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u003c/p>\u003cp>溫縣小麥博物館位于溫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創新與技術集成核心區”。該產業園創建以來,升級改造了小麥博物館,使其成為重要的科普窗口,被認定為省市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獲批為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28/CB9C9ADDCBC515664D94B920C8771FAAD63822AE_size644_w800_h533.png\" alt=\"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陶井”等物品(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陶井”等物品(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28/662A2E489BB1EDF91ECFB7D2895D2304D66F3C4A_size464_w800_h533.png\" alt=\"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小麥生產工具(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小麥生產工具(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u003c/p>\u003cp>據介紹,小麥博物館占地面積18畝。主館采用開放式仿漢建筑風格,建筑面積3995平方米,館體共3層。館內布展面積3000余平方米,主要采用生態、實物、互聯網技術與現代聲光電手段相結合的展示平臺,打造沉浸式、多場景的互動體驗空間。\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28/D172C1BBB41BD75304F163CCD4685859153D80CB_size430_w800_h533.png\" alt=\"幻影成像《小麥的一生》讓采訪團真切地感受到“粒粒皆辛苦,顆顆皆精華”(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幻影成像《小麥的一生》讓采訪團真切地感受到“粒粒皆辛苦,顆顆皆精華”(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u003c/p>\u003cp>“小麥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完美的食物,它起源于亞洲西部,至今已有上萬年的歷史。”王若堯指著館內設置的古西亞人植麥場景說。幻影成像《小麥的一生》讓采訪團真切地感受到,“粒粒皆辛苦,顆顆皆精華。”\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28/5EE625E449DA0182DAA9A5DF8867C914A093D0D7_size626_w799_h519.png\" alt=\"在“意向麥田”板塊,觀眾可化身“農場主”,體驗小麥從播種到收獲的生產全過程(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在“意向麥田”板塊,觀眾可化身“農場主”,體驗小麥從播種到收獲的生產全過程(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u003c/p>\u003cp>在“意向麥田”板塊,該博物館通過三維動畫打造了一個多場景生產環節的數字化體驗空間,再現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生產場景。觀眾可化身“農場主”,體驗小麥從播種到收獲的生產全過程。\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28/D71370B1854427609644D86E7DBE2A09C6F6F975_size500_w800_h533.png\" alt=\"溫縣小麥博物館內展示的溫縣農特產品(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溫縣小麥博物館內展示的溫縣農特產品(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u003c/p>\u003cp>“世界小麥看中國,中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溫縣。”溫縣是全國著名的糧食高產區、全國第一個小麥畝產千斤縣、黃河以北第一個畝產噸糧縣。2022年,溫縣全縣小麥平均單產637.2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連續33年保持全省小麥平均畝產領先水平。\u003c/p>\u003cp>全縣小麥種植面積38萬畝,其中種子基地面積常年穩定在30萬畝,占全省小麥種子基地總面積近十分之一。溫縣年外銷小麥種子超1.5億公斤,累計推廣面積達4億畝,覆蓋河南、河北等8個省區,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300億元。\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28/DE2A9A9EB75661AD3D0AC3A59017EA9EE73E957F_size597_w800_h533.png\" alt=\"小小的一粒種子凝結著無數育種人的心血(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小小的一粒種子凝結著無數育種人的心血(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u003c/p>\u003cp>溫縣種植小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左傳》記載的“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就發生在溫縣。70多年來,河南小麥品種進行了10次更新換代。其中,由溫縣科技人員培育的溫麥2540、溫麥4號、溫麥6號、溫麥8號和豫麥49-198,引領了黃淮海冬麥區小麥品種5次更新換代,小麥畝均增產200多斤。溫麥2540全國推廣面積達4800萬畝,“溫麥”良種享譽全國。\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28/D6A3F707C3CE86F4BD5DD2F12042D436B1CF71C3_size470_w800_h533.png\" alt=\"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溫麥”良種(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溫麥”良種(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u003c/p>\u003cp>“小小的一粒種子凝結著無數育種人的心血。一代代溫麥育種人的傳承,造就了溫縣小麥種業的輝煌歷史和良好生態。”跟隨講解員王若堯走進小麥育種標本廳,只見展架上擺滿了歷年來溫縣培育的小麥品種。溫縣是小麥之鄉,擁有小麥鄉土專家150余人。\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28/458F486CE73B498D7B247B0471E43158670AE99B_size484_w800_h533.png\" alt=\"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溫麥”良種(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溫麥”良種(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u003c/p>\u003cp>截至目前,溫縣累計培育小麥品種41個,12個通過國審,豫麥25、豫麥49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豫麥49-198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u003c/p>\u003cp>據王若堯介紹,他們還設計開發了“小小育種家”游戲,將育種過程轉化為通關任務,觀眾可根據游戲指令,“培育”小麥品種,直觀了解小麥育種的過程。\u003c/p>\u003cp>來源:央廣網 記者 夏莎\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4-07-10 16:29:55","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小麥,溫縣,央廣網,夏莎,溫麥,河南,品種,良種,溫縣小麥博物館,種子","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新時代中部崛起看河南】走進溫縣小麥博物館 探秘“溫麥”良種的“前世今生”
    河南
    河南 > 要聞 > 正文

    【新時代中部崛起看河南】走進溫縣小麥博物館 探秘“溫麥”良種的“前世今生”

    “小麥萬年傳,耕耘天地間。”7月6日,“新時代中部崛起看河南”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河南省溫縣小麥博物館。走進序廳,映入眼簾的是一面主題浮雕墻。墻面左側參差錯落地排列著多種形式的“麥”字方磚,右側描繪了農人耕耘播灌的勞動場景。墻面右前方設置的小麥收割雕塑寓意種植希望,收獲夢想。

    溫縣小麥博物館序廳的“小麥萬年傳,耕耘天地間”浮雕墻(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溫縣小麥博物館序廳的“小麥萬年傳,耕耘天地間”浮雕墻(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溫縣小麥博物館是全國首家以小麥為主題的博物館。我們本著‘傳承、展示、權威、科研、科普’的理念,分為‘麥之源’‘麥之脈’‘麥之夢’‘麥之鄉’4大部分11個單元,全面展示了小麥的歷史文化、演變與傳播,河南省糧食生產的重要地位與貢獻,溫縣在小麥方面的建設成果等。”溫縣小麥博物館講解員王若堯說。

    溫縣小麥博物館內展示的傳統農耕場景(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溫縣小麥博物館內展示的傳統農耕場景(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溫縣小麥博物館位于溫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創新與技術集成核心區”。該產業園創建以來,升級改造了小麥博物館,使其成為重要的科普窗口,被認定為省市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獲批為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

    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陶井”等物品(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陶井”等物品(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小麥生產工具(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小麥生產工具(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據介紹,小麥博物館占地面積18畝。主館采用開放式仿漢建筑風格,建筑面積3995平方米,館體共3層。館內布展面積3000余平方米,主要采用生態、實物、互聯網技術與現代聲光電手段相結合的展示平臺,打造沉浸式、多場景的互動體驗空間。

    幻影成像《小麥的一生》讓采訪團真切地感受到“粒粒皆辛苦,顆顆皆精華”(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幻影成像《小麥的一生》讓采訪團真切地感受到“粒粒皆辛苦,顆顆皆精華”(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小麥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完美的食物,它起源于亞洲西部,至今已有上萬年的歷史。”王若堯指著館內設置的古西亞人植麥場景說。幻影成像《小麥的一生》讓采訪團真切地感受到,“粒粒皆辛苦,顆顆皆精華。”

    在“意向麥田”板塊,觀眾可化身“農場主”,體驗小麥從播種到收獲的生產全過程(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在“意向麥田”板塊,觀眾可化身“農場主”,體驗小麥從播種到收獲的生產全過程(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在“意向麥田”板塊,該博物館通過三維動畫打造了一個多場景生產環節的數字化體驗空間,再現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生產場景。觀眾可化身“農場主”,體驗小麥從播種到收獲的生產全過程。

    溫縣小麥博物館內展示的溫縣農特產品(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溫縣小麥博物館內展示的溫縣農特產品(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世界小麥看中國,中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溫縣。”溫縣是全國著名的糧食高產區、全國第一個小麥畝產千斤縣、黃河以北第一個畝產噸糧縣。2022年,溫縣全縣小麥平均單產637.2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連續33年保持全省小麥平均畝產領先水平。

    全縣小麥種植面積38萬畝,其中種子基地面積常年穩定在30萬畝,占全省小麥種子基地總面積近十分之一。溫縣年外銷小麥種子超1.5億公斤,累計推廣面積達4億畝,覆蓋河南、河北等8個省區,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300億元。

    小小的一粒種子凝結著無數育種人的心血(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小小的一粒種子凝結著無數育種人的心血(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溫縣種植小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左傳》記載的“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就發生在溫縣。70多年來,河南小麥品種進行了10次更新換代。其中,由溫縣科技人員培育的溫麥2540、溫麥4號、溫麥6號、溫麥8號和豫麥49-198,引領了黃淮海冬麥區小麥品種5次更新換代,小麥畝均增產200多斤。溫麥2540全國推廣面積達4800萬畝,“溫麥”良種享譽全國。

    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溫麥”良種(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溫麥”良種(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小小的一粒種子凝結著無數育種人的心血。一代代溫麥育種人的傳承,造就了溫縣小麥種業的輝煌歷史和良好生態。”跟隨講解員王若堯走進小麥育種標本廳,只見展架上擺滿了歷年來溫縣培育的小麥品種。溫縣是小麥之鄉,擁有小麥鄉土專家150余人。

    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溫麥”良種(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溫縣小麥博物館展陳的“溫麥”良種(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截至目前,溫縣累計培育小麥品種41個,12個通過國審,豫麥25、豫麥49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豫麥49-198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據王若堯介紹,他們還設計開發了“小小育種家”游戲,將育種過程轉化為通關任務,觀眾可根據游戲指令,“培育”小麥品種,直觀了解小麥育種的過程。

    來源:央廣網 記者 夏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