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無為”教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比如,紀錄片里的熱電站不是燃燒有限的資源,而是“無為”,安安靜靜地接受太陽不斷提供的能量。“無為”還教人類自身和諧相處,不要去掌控他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院研究所研究員陳霞說道家要“長而不宰”,讓人實現自身潛能。\u003c/p>\u003cp>美國有很多書將這種思想應用到管理上,影響最大的大概是約翰·海德(John Heider)的《領導之道》(The Tao of Leadership)。它一章章解釋《道德經》的智慧如何用于領導,非常通俗,但被引用達600多次,被翻譯21次,包括兩個漢語回譯本,而且還在增長中。更通俗的是各種寫人與人相處的,像夫妻之道、父母之道、戀人之道等,都是讓自己與對方結成“陰陽”互補的關系。\u003c/p>\u003cp>但“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注重方法,順應形勢,能夠“柔弱勝剛強”“無為而無不為”。李小龍、電影《功夫熊貓》,都是西方人所熟悉的“無為”英雄。在紀錄片里,印第安納大學教授艾利克斯·麥克勞德不僅拿李小龍做例子,還說自己習武就是將動作練習到能自然作出反應。他提議將《道德經》視為“自助”類書籍,幫助人們利用“無為”和“陰”的價值。\u003c/p>\u003cp>萬百安說老子將柔弱想象成水,善于根據外界改變形狀;普鳴說林肯用簡單的方式解決復雜的問題,可謂道家的賢人。1983年,本杰明·霍夫(Benjamin Hoff)出過一本著名的道家哲學普及讀物。其中,小熊代表有道家思想的人,看起來傻乎乎的,卻總在無意中做成事情。教人們遵循“道”的書還有很多,它們經常用“The Tao of”來命名,像工作之道、鍛煉之道、教育之道,等等。\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12/28C6897F5263976908E3AB75DE8D437974959F7E_size19_w550_h344.jpg\" alt=\"圖片\" />\u003c/p>\u003cp>老子之“道”不只是工作原則,對片中來自德國漢堡的吉他手雷蒙德·伯克來說,“道”還是心靈的慰藉。他本來是吉他手,手指因意外失去了感覺,陰差陽錯跟著著名的陳氏太極老師史楊練習太極拳,他覺得是太極拯救了他。披頭士的歌很狂熱,但歌詞《道德經》“不出戶,知天下”讓人感覺精神安寧。\u003c/p>\u003cp>傳播《道德經》謐寧價值的相關書籍在西方也非常多,像和諧之道、幸福之道等,最有影響的是《Change Your thoughts, Change Your Life》(改變思想,改變生活),這本書讓人們改變過多追求外界財富、地位、教育的想法,就能讓生活發生改變,變得安寧幸福。\u003c/p>\u003cp>老子之“道”的力量影響了一大批人,20世紀60年代,美國有些人想要回歸大自然,老子的“道”就滿足了這種需要。我父母在十幾歲時就接觸到《道德經》,而神奇的是,我自己初中時也意外發現了《道德經》,就覺得看似簡單的語句背后很不簡單。后來我開始研究它,又無意中接觸到《道德經》的大量譯本,并收集了世界上最多的《道德經》譯本資料,這個過程也是“無為”的。\u003c/p>\u003cp>可能有人會認為,《道德經》有這么多版本,中國漢語中現代的和古代的就不一樣,不同語種的譯本區別更大,它們與“原意”有了差異,就會形成“錯誤”。但我反而認為,它們所用的詞語、表達的思想,與舊有版本仍有聯系,同時又生成了新的思想,這正是不同文化交流的成果。\u003c/p>\u003cp>譯本的增加也促成了全球范圍內的老子學術研究。很多著名哲學家,例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就很欣賞老子的“道”。漢學家們更是從不同角度闡發自己對“道”的理解,美國哲學家安樂哲就認為,道家將世界理解為變化的而并非靜止的,而且善于根據社會變化調整自己的行動,這可以改變笛卡爾哲學追求抽象靜止的傳統,讓人更關注現實社會。因此,道家哲學的研究不只是中國哲學的課題,更是世界哲學的課題。\u003c/p>\u003cp>譯本和老子研究都讓我認識到《道德經》的重要性,因此我提出“全球老學”。這個概念在我發現有很多譯本時就開始孕育了,后來得到南開大學支持,“天時地利人和”,成立了南開大學“全球老學”研究中心。“全球”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研究對象包括“全球”范圍內的相應內容,二是指我們不能局限于某一文化立場,簡單地肯定或者否定某一譯本或者解釋,而應該采取“全球”視角,發現作為一個整體的“全球老學”的內部聯系。\u003c/p>\u003cp>“老學”這一詞,我翻譯成Laozegetics,它包括對老子的研究與闡釋,但不是僅僅面向古代去尋找“正確”而且內涵不變的文本,而是更多從歷代和當代不同人對老子之“道”的理解和運用中,發現“道”的變化及其對未來的啟示。這會讓“道”的意義越來越豐富,就如《周易》所說的“生生不息”。\u003c/p>\u003cp>(作者系南開大學哲學院副教授、美國漢學家)\u003c/p>\u003cp>來源:中國青年報\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4-03-18 16:21:08","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老子,道德經,譯本,道家,紀錄片,全球,哲學,哲學家,李小龍,漢學家","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老子之“道”:2000年前的老子為什么成為今天的“全球偶像”
    河南
    河南 > 地市 > 周口 > 正文

    老子之“道”:2000年前的老子為什么成為今天的“全球偶像”

    今年是我接觸《道德經》的第三十年,有機會參加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紀錄片《中國智慧·老子篇》拍攝,似乎也暗示我在《道德經》上的努力走向“而立”,這讓我興奮。同時,我又是旁觀者,站在紀錄片之外,好奇地看著不同背景下的各種與老子之“道”相關的故事。

    紀錄片里的對話者來自全球不同地方,有我的本科老師、漢學家萬百安教授,有支持我成立南開大學“全球老學”研究中心的陳鼓應先生,還有哈佛大學著名教授普鳴等。這些學者指出了《道德經》和當時文化環境相比的獨特性,以及對世界的影響等。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曹峰教授說道家提出了新的道物關系,就是萬物由道所生,萬物平等;普鳴也認為老子重新解釋了“道”與“德”,“德”指與周圍的一切建立良好的聯系,這種新的解讀吸引了語言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的人。

    《道德經》在當代的廣泛傳播與時代有關。在過去的幾百年里,現代科學大力發展,人類征服了自然,但也帶來了“現代病”,老子教我們建立與自然、與他人的新型關系,還讓人在自己內心與外界世界中也建立新的關系。處理這些關系時,“無為”是最重要的原則。

    圖片

    “無為”教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比如,紀錄片里的熱電站不是燃燒有限的資源,而是“無為”,安安靜靜地接受太陽不斷提供的能量。“無為”還教人類自身和諧相處,不要去掌控他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院研究所研究員陳霞說道家要“長而不宰”,讓人實現自身潛能。

    美國有很多書將這種思想應用到管理上,影響最大的大概是約翰·海德(John Heider)的《領導之道》(The Tao of Leadership)。它一章章解釋《道德經》的智慧如何用于領導,非常通俗,但被引用達600多次,被翻譯21次,包括兩個漢語回譯本,而且還在增長中。更通俗的是各種寫人與人相處的,像夫妻之道、父母之道、戀人之道等,都是讓自己與對方結成“陰陽”互補的關系。

    但“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注重方法,順應形勢,能夠“柔弱勝剛強”“無為而無不為”。李小龍、電影《功夫熊貓》,都是西方人所熟悉的“無為”英雄。在紀錄片里,印第安納大學教授艾利克斯·麥克勞德不僅拿李小龍做例子,還說自己習武就是將動作練習到能自然作出反應。他提議將《道德經》視為“自助”類書籍,幫助人們利用“無為”和“陰”的價值。

    萬百安說老子將柔弱想象成水,善于根據外界改變形狀;普鳴說林肯用簡單的方式解決復雜的問題,可謂道家的賢人。1983年,本杰明·霍夫(Benjamin Hoff)出過一本著名的道家哲學普及讀物。其中,小熊代表有道家思想的人,看起來傻乎乎的,卻總在無意中做成事情。教人們遵循“道”的書還有很多,它們經常用“The Tao of”來命名,像工作之道、鍛煉之道、教育之道,等等。

    圖片

    老子之“道”不只是工作原則,對片中來自德國漢堡的吉他手雷蒙德·伯克來說,“道”還是心靈的慰藉。他本來是吉他手,手指因意外失去了感覺,陰差陽錯跟著著名的陳氏太極老師史楊練習太極拳,他覺得是太極拯救了他。披頭士的歌很狂熱,但歌詞《道德經》“不出戶,知天下”讓人感覺精神安寧。

    傳播《道德經》謐寧價值的相關書籍在西方也非常多,像和諧之道、幸福之道等,最有影響的是《Change Your thoughts, Change Your Life》(改變思想,改變生活),這本書讓人們改變過多追求外界財富、地位、教育的想法,就能讓生活發生改變,變得安寧幸福。

    老子之“道”的力量影響了一大批人,20世紀60年代,美國有些人想要回歸大自然,老子的“道”就滿足了這種需要。我父母在十幾歲時就接觸到《道德經》,而神奇的是,我自己初中時也意外發現了《道德經》,就覺得看似簡單的語句背后很不簡單。后來我開始研究它,又無意中接觸到《道德經》的大量譯本,并收集了世界上最多的《道德經》譯本資料,這個過程也是“無為”的。

    可能有人會認為,《道德經》有這么多版本,中國漢語中現代的和古代的就不一樣,不同語種的譯本區別更大,它們與“原意”有了差異,就會形成“錯誤”。但我反而認為,它們所用的詞語、表達的思想,與舊有版本仍有聯系,同時又生成了新的思想,這正是不同文化交流的成果。

    譯本的增加也促成了全球范圍內的老子學術研究。很多著名哲學家,例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就很欣賞老子的“道”。漢學家們更是從不同角度闡發自己對“道”的理解,美國哲學家安樂哲就認為,道家將世界理解為變化的而并非靜止的,而且善于根據社會變化調整自己的行動,這可以改變笛卡爾哲學追求抽象靜止的傳統,讓人更關注現實社會。因此,道家哲學的研究不只是中國哲學的課題,更是世界哲學的課題。

    譯本和老子研究都讓我認識到《道德經》的重要性,因此我提出“全球老學”。這個概念在我發現有很多譯本時就開始孕育了,后來得到南開大學支持,“天時地利人和”,成立了南開大學“全球老學”研究中心。“全球”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研究對象包括“全球”范圍內的相應內容,二是指我們不能局限于某一文化立場,簡單地肯定或者否定某一譯本或者解釋,而應該采取“全球”視角,發現作為一個整體的“全球老學”的內部聯系。

    “老學”這一詞,我翻譯成Laozegetics,它包括對老子的研究與闡釋,但不是僅僅面向古代去尋找“正確”而且內涵不變的文本,而是更多從歷代和當代不同人對老子之“道”的理解和運用中,發現“道”的變化及其對未來的啟示。這會讓“道”的意義越來越豐富,就如《周易》所說的“生生不息”。

    (作者系南開大學哲學院副教授、美國漢學家)

    來源:中國青年報